近日,《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2025年)》發布,報告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達409家,總估值超1.5萬億美元,占全球近30%,僅次于美國。創新的安徽,獨角獸企業“群居”——合肥以10家獨角獸企業的數量位居全國第7,安徽更憑借綜合優勢躋身全國獨角獸企業熱度最高十大省市之一。
“獨角獸”的弄潮,只是安徽創新逐浪的縮影。如今,俯瞰江淮,科技的觸角正向工業、農業、深空、產業、民生等各領域全維度延伸。
“汽”勢如虹的安徽汽車產業,正加強區域合作、行業合作,以技術創新驅動搶占智駕技術高地,加速從“電動化上半場”向“智能化下半場”跨越;
目標瞄準醫療等前沿領域,安徽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臨床專業深度融合,不久前全球首個1型糖尿病專病大模型在合肥發布,標志著安徽在慢病防治領域首次實現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成果轉化,正式邁入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國家隊”行列;
在廣袤農田里,越來越多的農機新裝備競相上陣,從“鐵牛耕地”到“智牛耕云”,安徽農業新質生產力迎春釋放……
今天的安徽,傳承改革創新、敢為人先寶貴基因,在“首創性、差異化”上不斷聚力突破。
放大看,上九天可“牧星耕宇”——飛船升天,從壓力傳感器到電源電路等,都融入著“向深空探路”的安徽身影;嫦娥六號登月,攜帶的五星紅旗就是“安徽造”。
放遠看,下五洋可自主“探路”——能為深海地層做“CT”,并在深海探測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方面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
深空、深海、深地,安徽“原始創新”自立自強,智能制造不斷涌現,科技創新呈現全面開花態勢。向“新”而進,首創不斷,安徽蝶變的軌跡進一步說明——向未來探路,“原始創新”當自強。
在科技創新上勇當先行者,在新質生產力上搶占新賽道……安徽眼前的圖景是創新的“景深”,腳下的路子是一條條通向未來的“新”路。
蹚新路、辟新途,尤其需要永葆創新的勁頭,而人才是關鍵。當前,正值春招高峰期,各地對科技型人才展開“爭奪戰”。全省上下需緊緊錨定科技創新目標,持續深化人才領域改革,為科技人才創造更優的創新環境、研發空間,進一步放大全省的創新資源和人才優勢,讓科創之花更加絢爛綻放。
把“磁場”做強,人才才會近悅遠來。“皖”有引力,關鍵在環境向優。也就是說,談創新不能只講創新,更要把能夠萌發“創意”、鍛造科技場景、結出創新果實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來謀劃。
也正因此,打造“育才聚才高地”,愈發成為安徽的共識。對于創新,安徽既舍得給政策,更舍得給地位。不論是企業,還是人才,只要時時想著創新、處處謀劃創新、發展側重鉆研探索,就能獲得最大的政策支持。
當前的安徽,正是創新向上、不斷突破自我的機遇期、窗口期。越是向著“未來領域”挺進,越需要更多的原始創新,在“首創性、差異化”上聚力求突破。
然而,回過頭來看,原始創新往往是“慢熱”的,有“見效慢”的特點,但卻是創新體系的“地基”。銳意創新,步履不停,放開手腳創新創造,我們就能孕育更多的創新之花,培育“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繼續在創新賽道上跑出江淮新風采。
來源: 中安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