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唯卓仕AF 50mm F2.0 Air上市,號稱重新定義標準焦段。對于一款售價999元的鏡頭來說,這樣的描述有點點夸張,但是回頭一想,和那些電動汽車在營銷自動駕駛時候的夸張話術比起來,又挺克制的。
為什么國內鏡頭廠商主攻50mm焦段?
攝影有這么一句話,始于50mm,終于50mm。
小紅書上有位影友的留言非常好的詮釋了這句話。攝影是用鏡頭去記錄你發現的美。一開始選擇50mm,是因為50狗定便宜輕便,入門頭性價比很高,F1.8的光圈虛化效果也明顯區別于手機和卡片機了。然后慢慢會覺得50mm的視角和日??吹降牟畈欢?,然后追求85mm、135mm、70-200mm,這些鏡頭可以離得更遠,視角和日常距離有明顯差別,虛化氛圍感更是遠超50狗定,于是剁手。
慢慢對攝影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沉迷于大光圈或者大長焦,更注重自己的體驗,更關注內容而不是其他虛頭巴腦的東西,對重量也開始敏感起來,想要一個什么都能拍的掛機頭,隨時可以帶著出門走走而不感覺到負擔,又換回50mm F1.4或者干脆繼續用50mm F1.8,甚至條件允許的時候收光圈到F4、F5.6、F8。這種演變是從看山不是山,到看山還是山。當然,還有一部分喜歡拍人文掃街的,會選擇35mm焦段。
國內廠商選擇從50mm切入市場,主要原因還是便宜輕便,在設計上難度不大。就拿唯卓仕AF 50mm F2.0 Air來說,重205克,還是堆了一些料的,包括3枚ED鏡片,4枚高折射率鏡片,一枚非球面鏡片。當然,從50mm這個焦段看,堆料并不等于畫質一定好,關鍵還是看優化設計的能力。
我先給就結論,預算夠,能買原廠還是原廠,這種優勢是全方位的,用過國產和原廠鏡頭的,應該有很直觀的體驗,否則閑魚上也不會有那么多人出。
其實各家心里都很清楚,入門50mm F1.8只能走便宜這條路,要追求利潤和極致性價比,必須把研發放在50mm F1.2和F1.4上。單就50mm F1.8來說,永諾的畫質是不錯的,銳度接近原廠。虛化效果美科比較自然,但抗眩光不太行,對焦也是。唯卓仕做工不錯,就是焦外有比較明顯的洋蔥圈。七工匠我不推薦, 色散表現簡直就是炸裂,逆天的按鍵設計也是敗筆。現在就看唯卓仕AF 50mm F2.0 Air的表現了,我倒不是在意銳度,畢竟對它還是有信心的,關鍵是紫邊和暗角控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