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人口紅利是推動中國經濟騰飛的強勁引擎。在改革開放后的漫長歲月里,龐大且廉價的勞動力大軍,宛如取之不盡的寶藏,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發展輸送著能量。
那時,勞動密集型產業蓬勃興起,從沿海的制衣廠到電子裝配車間,無數工人夜以繼日地勞作。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生產出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遠銷全球各地,助力中國一舉成為 “世界工廠”。大量外資企業被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所吸引,紛紛來華設廠投資,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進一步激活了經濟的活力。同時,高儲蓄率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撐,推動著基礎設施建設、工業擴張等領域大步向前。
然而,時光流轉,曾經的優勢如今卻悄然發生了變化。近年來,人口形勢愈發嚴峻。從數據來看,2024 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 139 萬人,出生人口僅 954 萬人,人口出生率為 6.77‰,創歷史新低,而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 22.0%。
在經濟層面,人口結構的這種轉變帶來了諸多挑戰。勞動力短缺現象逐漸顯現,企業用工成本大幅攀升,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失去了往日的成本優勢,競爭力下降,部分企業甚至被迫外遷。曾經依賴人口紅利的行業,如傳統制造業、建筑業等,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若無法及時轉型,就只能在困境中苦苦掙扎。
更令人痛心的是,當下社會似乎陷入了一種矛盾的怪圈。一方面,人口增長放緩、老齡化加劇帶來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我們卻在不經意間表現出對 “人” 的忽視。在一些地方,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孩子們為了入學名額擠破頭;醫療領域,人滿為患的醫院里,患者常常要耗費大量時間排隊等待。在就業市場上,年輕人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內卷” 嚴重,而許多企業卻又抱怨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職業培訓體系與市場需求脫節,勞動力素質難以滿足產業升級的需要。
這種現狀著實令人悲哀。我們曾經依靠人口紅利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人口卻仿佛成了一種 “負擔”。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從來都不是經濟發展的阻礙,而是核心動力。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沒有及時適應人口結構的變化,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去挖掘人口新的價值,去構建與當下人口形勢相匹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服務體系。
要改變這一困境,我們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大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人口素質;企業要積極創新,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動產業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提高勞動生產率;社會應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創新創造,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出當前的困境,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讓人口重新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強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