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思】
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讓城市更宜居、更包容、更智慧,成為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命題。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提出“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既是彌補社區功能缺陷、補齊基礎設施和服務短板的需要,也是城市治理轉向精細化的重要標志。
從全國范圍看,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在探索便民生活圈的差異化路徑。北京市率先在全國打造便民生活圈評價體系,改造后的街區兼具“潮”氣和煙火氣;上海市將規劃建設與社區協商緊密結合,將空間建設與公共服務緊密結合,讓市民能夠親身體驗到公共服務的人性化關懷,享受更加便利多樣的生活體驗;杭州市從社區公共空間里挖潛力,平價便民服務點已經成為不少小區的標配。這些實踐共同表明,便民生活圈建設已成為中國城市更新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過去一段時間,城市的發展曾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社區重“單一的居住功能”,公共設施不足、公共服務缺失。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本質上是城市治理的一次“補課”,旨在重構“以人為尺度”的空間秩序、建設“完整社區”,就近滿足居民多樣需求,增添城市煙火氣。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并非簡單的物理空間改造,而是需要系統性思維,兼顧空間活化、社會聯結與技術創新。
城市存量空間的高效利用是便民生活圈建設的基礎。城市居民的日常起居生活,大部分在社區完成,他們需要完善的基本服務設施、便民的商業服務設施、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城市管理者要以15分鐘步行距離為半徑,充分用好和活化既有空間,將閑置資源轉化為服務載體。例如,成都市充分利用橋下空間、街旁空間、地下空間、基礎設施周邊空間、屋頂空間、濱河空間、低效用地7類城市剩余空間打造“金角銀邊”,讓城市建設成果可感可及、普遍受益。這些“新舊共生”的模式,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又保留了城市記憶,賦予空間新的功能價值。
城市社會聯結的重新再造是便民生活圈建設的載體。便民生活圈的本質是“生活圈”,而非“商業圈”。便民生活圈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情感空間和社會聯結的空間。便民生活圈的建設涉及規劃、商務、民政等多部門協同,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居民的共同參與。其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否激活人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天津市濱海新區華納社區就通過“五社聯動”機制,整合社區組織、志愿者、公益資源,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態。成都市武侯區的空間改造遵循“把居民撬動起來、鏈接進來”的理念,讓各年齡段居民參與空間改造,進一步融入社區。這種多元共治模式,既提升了服務效率,也增強了居民歸屬感,為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數智技術的融合應用是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支撐。在數字時代,便民生活圈建設離不開智能化支撐。數字技術的引入,能實現信息精準推送,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還有助于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優化資源配置,使生活服務更便捷高效,讓居民生活更加便利。例如,杭州市在未來社區建設中,在社區安裝24小時政務服務綜合自助機、打造社區智慧微診室、建立“社區在線圓桌會”平臺、社區居民線上互動平臺等,既便利居民生活、又激發多方主體廣泛參與社區自治。這種“數智融合”模式,為便民生活圈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總之,便民生活圈是城市空間要素的再平衡,不僅補齊了社區服務短板,更讓城市空間找回煙火氣與人情味。這種“微更新”策略體現了“城市即人”的治理價值,為探索以人為核心、智慧與溫情并存的城市化之路貢獻智慧。
(作者:吳曉林,系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