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的一次體檢,讓69歲的徐老先生生活蒙上了一層陰霾——CT報告顯示他的右肺長了一個8毫米大小的磨玻璃結節。醫生判斷很可能是早期肺癌,需要手術。
面對“手術”二字,這位一輩子沒住過院的老人慌了神:“聽說身上要插好幾根管子,還要躺好幾天,我這身體扛得住嗎?”
一次偶然的咨詢,讓他發現了另一種可能……
肺癌早期往往是沒有任何癥狀的,只有通過肺部篩查才能及時發現,這個階段是可以進行手術切除治療的。
當出現持續性咳嗽、胸痛、咯血等癥狀時,患者病情通常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甚至會伴隨其他臟器的轉移,喪失手術治療的機會,只能進行化療、靶向等其它療法。
拿到檢查報告的那天,徐老先生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抽了半包煙。兒女們急的直跺腳,他卻反復念叨著:“再觀察觀察,說不定能自己消掉呢!”
原來,老先生見過親戚因肺癌做開胸手術,術后渾身插滿管子、疼到不敢動的場景,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隨后的復查結果卻不容樂觀——結節密度增高,邊緣出現毛刺,惡性風險升至80%。
主治醫生直言:“早切除就是根治,拖下去可能錯過黃金期。” 一邊是兒女紅著眼眶勸說,一邊是對手術的深深恐懼,徐老陷入了兩難……
某個輾轉難眠的深夜,女兒在網上頻頻刷到“‘無管手術’可以微創治療肺癌”的短視頻:“無需氣管插管、不留胸腔引流管、不用導尿管,術后當天就能下床!”
全家人連夜查找資料,第二天就帶著CT片找到了河南省胸科醫院胸外科七病區副主任(主持工作)崔東。
崔東介紹,徐老先生的結節位置適合單孔胸腔鏡微創切除,團隊采用的無管技術,用喉罩代替氣管插管,術中精準控制麻醉深度,術后無需留置各種管子。
手術當天,徐老先生被推進手術室。
麻醉團隊采用可視喉罩建立人工氣道,實施聲門上氣道管理,以減少氣道應激反應和氣道損傷,配合精準神經阻滯、完善的多模式鎮痛技術,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情況下完成麻醉。
崔東手術團隊在單孔胸腔鏡下,通過僅3厘米的切口精準定位,順利完成了肺段切除。術中病理檢查確認切緣陰性,縱隔淋巴結無轉移。
整臺手術過程中,患者始終保持自主呼吸,生命體征平穩。術后,徐老先生即刻清醒,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自行走回了病房。第二天查房時,崔東笑著對徐老先生說:“很快就能出院啦,回家好好休養,下禮拜就能去公園遛彎了。”
【無管手術為何成“快速康復”利器?】
針對廣大患者及讀者朋友最為關心的“無管手術的優勢體現在哪兒”,崔東主任特別指出:
1.手術前:無需置留尿管、胃管,減少插管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刺激。
2.手術中:無需氣管插管,采用聲門上氣道管理,實施精準神經阻滯,顯著減少肌松藥物應用,手術過程更接近人的正常生理。
3.手術后:手術結束后患者即刻蘇醒,可自行挪床,術后不到1小時即可下床活動,術后兩小時恢復正常進食。不留置胸腔引流管或短期內放置一細小引流管,有效減輕術后疼痛,加速康復,縮短了住院時間。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適用。”崔東強調,"需嚴格評估心肺功能、病灶位置及手術難度。對于像徐老這樣的早期周圍型肺癌,無管手術正在成為新的‘優選項’。”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肺癌早已不是“開胸劈骨”的代名詞。正如崔東所說:“讓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時,保有尊嚴和舒適,正是無管手術的人文溫度。”(于炎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