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訪問1.7萬次,30天訪問7萬次……近日,多位用戶反映,小紅書后臺持續高頻獲取用戶位置信息,甚至凌晨未使用應用時段仍有高頻操作,引發大眾對隱私安全的擔憂。
一位用戶看到有人吐槽小紅書后臺訪問量過高,好奇心驅使下,她打開安卓手機的隱私項查看,發現自己的數據同樣驚人:近30天內小紅書訪問總量高達9.2萬次,遙遙領先于第二名,微信只有911次。
多個案例分析可見,小紅書訪問最為頻繁的是位置信息。最關鍵的是,有iOS用戶發現,就算不使用應用,只要不關閉后臺,手機屏幕“劉?!碧幍乃{色定位圖標會常亮。除了位置信息外,小紅書訪問媒體和文件的頻率也相當高。
3月27日晚,小紅書官方回應了此事,表示平臺不會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讀取用戶位置信息。讀取頻次取決于用戶使用場景,個別用戶遇到的高頻讀取情形可能與個人使用行為有關。比如,當用戶進入跑步場景(同城-探索-跑步)時,會有更高的采集頻次,以便持續更新位置確保服務精準性,其目的為提升用戶體驗。此外,當進入“搜索附近地點”時,為提高本地生活的服務體驗,也會有采集行為。
小紅書到底改了沒?
聲明發布前后,我使用小紅書的習慣并未發生巨大改變。但是,位置信息的獲取次數驟降。3月26日進入手機“隱私”查看,小紅書在近3天內訪問位置信息的次數為1.5萬次,排名第一,遙遙領先于高德地圖的954次;4月2日再次查看,小紅書在近3天內訪問位置信息的次數驟降至350次,但仍排名第一位。
沒有改的是,在凌晨1點,小紅書每隔2分鐘訪問1次我的位置信息。作為用戶,想問問小紅書,為何在我的睡覺時間,如此高頻地訪問位置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3月26日前,我也幾乎從不瀏覽小紅書的“同城”欄目,從未搜索附近地點,而且前后都保持“僅使用時允許”訪問位置信息,小紅書的回應并不能打消用戶的疑問。從我的個人案例來看,小紅書已經大幅減少位置獲取次數,卻仍然高于地圖導航和微信等應用。
小紅書到底為何要如此高頻訪問用戶位置信息?小紅書是一個綜合興趣社區,只要打開App,它就會給你推送個性化筆記或視頻,即便不進入“同城”,它也會基于你的位置,推送“同城”的美食、旅游攻略或博主,這無可厚非,但是獲取次數太高頻了,完全可以串起完整的位置軌跡鏈。
雖然獲取頻次并不等同于窺探隱私的程度,但位置獲取是由使用場景決定。導航、外賣、打車等定位相關應用的位置獲取次數高,是大多數用戶都能理解的。但是小紅書官方回應中提到的同城推薦功能,只需第一次打開的時候判斷一次,之后周期性刷新即可,留言、發布等動作發生也并不頻繁,完全沒必要2分鐘訪問1次。
在與安全專家的交流中,網絡尖刀創始人曲子龍認為,小紅書的高頻位置獲取是極不合理的,可能性有二,一是小紅書無意為之,而是程序出現了BUG;二是每個App都會內置多個第三方SDK,是不是第三方SDK惡意獲取用戶數據,就只能由小紅書自家排查了。
第三方SDK是用戶信息被濫用的源頭之一。
今年的央視3·15晚會上,驚心動魄的一幕是“高能的爬蟲”,云企智能的獲客軟件會自動掃描短視頻平臺的評論區,一旦發現與標簽詞相關的評論,就會利用爬蟲技術強行抓取這個用戶的電話、微信賬號等信息。而這些被抓取信息背后的人,就會遭到無止境的電話營銷、短信營銷、互聯網廣告推薦等。
“這里面沒有什么黑科技,大都是相關平臺授權允許的SDK,畢竟這是數據變現的最快方式?!绷硪晃话踩珜<移姘残偶瘓F行業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看完后感慨道,平臺與第三方SDK簽署了協議,對接數據接口后產生的分析結果,是否可以定性為非法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目前尚無相關判決先例。
也就是說,平臺過度收集用戶信息,只會給“惡意”SDK留下更多有價值的養料。哪些SDK在“作惡”,難道只能靠平臺自發主動排查?
可喜的是,在“百度人肉開盒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后,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宣布聯合開展2025年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專項行動,第一條就是App(含小程序、公眾號、快應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第二條則是SDK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兩條都提到“未使用相關功能時調用位置、媒體文件、通訊錄、設備等非必要權限或收集非必要個人信息”。
互聯網平臺多以更個性化的推薦、更懂你的服務來“美化”過度索取用戶權限的行為,但是過度的個性化推薦,不但讓用戶陷入信息繭房,更讓用戶遭到不必要的騷擾。
近日,有用戶在社交平臺上吐槽,家里老人被視頻號里自稱“天選之人”“大網紅”的主播忽悠買了很多心靈雞湯書籍。作為一位資深互聯網從業者的他,想了許多辦法,比如投訴視頻、選擇減少推送等,都無法屏蔽此類推送。最終,只能選擇在視頻號的“個性化推薦”中將視頻、直播全部關掉,這樣視頻號只會推送熱門視頻,而不再進行個性化推薦。
比起“人肉開盒”,被個性化推薦的人群更廣泛,幾乎沒有一位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能逃過個性化推薦的“天羅地網”。用戶能做的,只有一步步選擇設置“使用期間訪問”“受限訪問”,為了不讓孩子、老人被“惡意”地推送垃圾信息,更多人選擇關掉短視頻,關掉社交網站,這自然不是各大平臺所希望的。
只有守護好用戶個人信息,才能長久地留住用戶。技術只有守住“不作惡”底線,才能讓世界更美好。(IT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