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創(chuàng)新,這里的創(chuàng)新,既有力推新作品、演繹新形式,又有“以舊賦新”、上演平時難得一見的中外經(jīng)典作品。
例如,3月29日,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的《胡笳十八拍——龔琳娜琴歌音樂會》,頗受注目,值得一談。歌唱家龔琳娜攜手古琴演奏家林晨、笛簫演奏家王華、笙演奏家戴子凡、打擊樂演奏家李尚,登上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的舞臺,以《胡笳十八拍》全本琴歌演繹了東漢才女蔡文姬的史詩人生。這場千年琴歌與當代演繹的深情對話,無疑就是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具體呈現(xiàn)。
龔琳娜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開唱,她與一群國樂表演家為觀眾奉獻了《胡笳十八拍》的全本演出。
音樂會上半場,是對全本《胡笳十八拍》的演繹,選的是明代《琴適》中收錄的古譜。《胡笳十八拍》相傳為東漢才女蔡文姬的傳世名篇,被認為是“自屈原的《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蔡文姬在兵荒馬亂中流落匈奴12年,后被曹操以重金贖回。回漢后,她回憶自己的悲慘經(jīng)歷,寫下了感人肺腑的長詩《胡笳十八拍》。這是詩,也是歌,而“十八拍”就像十八個樂章。
琴歌,顧名思義就是撫琴而歌,以字行腔。傳統(tǒng)琴歌是一人彈琴而歌,而龔琳娜琴歌音樂會以新穎的藝術組合,提升了聲樂部分的可聽性和美感,是對傳統(tǒng)聲樂的新詮釋。龔琳娜的演唱,與古琴、簫塤、笙、打擊樂等的組合,可以說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豐富了琴歌藝術的表現(xiàn)力。比如,打擊樂用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場面和人物的激烈情緒;笙的和聲和樂器本身的表達力增強了音樂的鏗鏘有力;簫塤的旋律表達了人物的幽怨憂傷以及烽煙彌漫的古代氣息。
十八個樂章曲調(diào)簡練又富有回味,看似重復又富有變化,訴說一代才女蔡文姬在亂世中顛沛流離的人生境遇。龔琳娜的演唱在吟唱、吟誦、說唱之間來回切合(總體以吟唱為主),抑揚頓挫,富有情致,細膩而真切地詮釋了蔡文姬那段人生歷程中被擄的悲苦、重返故土的欣喜、骨肉分離的傷痛……如泣如訴間,令觀眾恍惚以為是蔡文姬穿越到當今在傾訴衷腸。
音樂會下半場,龔琳娜分別與幾位演奏者合作帶來了王維的《陽關三疊》、南宋古曲《黃鶯吟》、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等琴歌作品,跨越古今,各具特色。特別是,她與戴子凡合作的《聲笙不息》,是人聲與笙全方位的“爭奇斗艷”,且人聲部分有些像《忐忑》,贏得了滿場掌聲。最后,在觀眾的歡呼聲中,龔琳娜安可一首王安石的《梅花》,一把古琴自彈自唱,算是回歸了一下最原始傳統(tǒng)的琴歌演唱形式。
龔琳娜的人氣高看來是有原因的,在與全場觀眾互動時,她現(xiàn)場示范觀眾如何學唱琴歌《黃鶯吟》,分別通過古琴、簫、笙的伴奏起調(diào),連續(xù)三次帶領觀眾學唱這部初見于《事林廣記》的最早琴歌。
音樂會現(xiàn)場如此生動而歡樂的學唱,或許正印證了龔琳娜寄寓在演繹《胡笳十八拍》全本琴歌的初衷——傳承并重塑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琴歌。
原標題:《又像蔡文姬穿越到今天傾訴衷腸又像神曲《忐忑》,龔琳娜琴歌音樂會很特別》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黃瑋
來源:作者:任海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