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俄烏沖突在持續膠著中呈現新的復雜態勢。法國與英國主導的歐洲“志愿聯盟”,正加速推進烏克蘭停火后安全保障方案設計,而俄羅斯軍隊在蘇梅州的新一輪攻勢,與烏克蘭被曝攻入別爾哥羅德州的跨境行動,進一步凸顯沖突外溢風險 與歐洲戰略自主能力的雙重挑戰。戰場局勢的激化與歐洲安全倡議的推進 形成動態互動,迫使各方在軍事部署、地緣博弈與戰略資源分配中尋找脆弱平衡。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于4月5日發布了《烏克蘭歐洲維穩部隊:選項與挑戰》報告,為歐洲介入烏克蘭安全事務提出了小、中、大三種兵力部署方案,強調任何方案均需避免使用“維和部隊”表述,轉而采用“威懾部隊”或“維穩部隊”,以明確其主動防御職能。
小規模方案設想由約1萬人的旅級部隊構成,配備有限空中力量及黑海國家艦艇,重點執行停火線巡邏與低強度威懾,但其分散部署的空中力量難以應對俄軍快速集結的航空戰力。
中等規模方案需2.5萬名士兵,配備遠程火炮、攻擊直升機及增強型海空力量,可支撐多線防御與高強度作戰,但歐洲在無美國支援下難以維持超過36個月的后勤補給;大規模方案則要求投入6萬至10萬兵力,并動用歐洲全部現役航母,雖能全域防御俄軍同步攻擊,卻面臨工程兵短缺、彈藥儲備告急,以及動員周期過長的現實瓶頸。
報告最終建議優先考慮小規模方案,認為其成本可控性更高,但俄軍近日對蘇梅州 巴西夫卡的占領,與在12個定居點的同步打擊,可能倒逼歐洲選擇更高強度的部署,以應對擴張的俄控區域。
與此同時,戰場形勢的突變進一步攪動戰略評估。俄羅斯國防部4月6日宣布,控制蘇梅州戰略要地巴西夫卡,并擴大對庫爾斯克州 烏軍部隊的打擊范圍,凸顯其多點突擊能力的持續強化。
而美國歐洲司令部司令卡沃利同日披露,烏軍已攻入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并構筑防御工事,盡管烏方未正式承認,這一跨境行動標志著沖突地理范圍的實質性擴大。此類戰術雖可能分散俄軍兵力,卻也加劇北約國家對局勢失控的擔憂——若歐洲“維穩部隊”未來與俄軍在烏境內發生摩擦,同時烏軍持續在俄領土發動襲擊,恐將引發北約與俄羅斯直接對抗的連鎖反應。
當前局勢暴露出歐洲戰略自主的深層矛盾:一方面,俄軍攻勢與烏方反制迫使歐洲加速構建獨立于美國的安全框架;另一方面,歐洲空中力量、彈藥庫存及戰略投送體系仍高度依賴美國支持。IISS報告直言,中等規模方案所需的攻擊直升機數量超過歐洲現有儲備的60%,而大規模部署更將耗盡歐洲工程兵與電子戰旅資源。
此外,多國參與的“志愿聯盟”還需解決指揮協同、交戰規則統一及風險承受閾值設定等政治難題,例如法國可能主張對俄強硬,而德國或傾向于限制部隊行動范圍以避免升級。戰場動態與歐洲倡議的疊加效應,正將俄烏沖突推向更具不確定性的新階段——既考驗歐洲在安全自主化道路上的決心與能力,亦挑戰各方在威懾與克制之間的微妙把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