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黃埔一期將領中,同為抗日名將,為何杜聿明地位比宋希濂高?
194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陳誠正在審閱兩份履歷。這兩份履歷的主人公,都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都是抗日名將,都是蔣介石的得力干將。一個叫宋希濂,一個叫杜聿明。陳誠面色凝重,思考著該如何安排這兩位老同學的新職務。他沒想到,這個決定將在日后的歷史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故事要從1948年的淮海戰役說起。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杜聿明率領國民黨精銳部隊,在徐州一帶與共產黨軍隊展開激烈交鋒。戰況膠著之際,杜聿明突然被俘。這個消息一出,整個國民黨軍隊為之震驚。
要知道,杜聿明可是蔣介石的心腹,國民黨軍中的頂梁柱。他怎么會落得如此下場?
再說宋希濂,同樣是黃埔一期的高材生,同樣是抗日名將,為何此時卻默默無聞?這里頭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
讓我們把時間往回撥,回到二十多年前的黃埔軍校。
那時的杜聿明,是個不起眼的陜西老實人。整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連個說得上話的朋友都沒有。反觀宋希濂,出身小康之家,見多識廣,在學校里很吃得開,跟陳賡這些后來的大佬都是稱兄道弟的交情。
按理說,起點高的宋希濂應該混得更好。可世事難料,畢業后的杜聿明卻開始了逆襲。
且說杜聿明,雖然起初只能當個看墳的,但他深諳“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道理。他默默積累實力,終于等到了機會。抗日戰爭爆發后,他憑借對機械化部隊的了解,一躍成為裝甲部隊的負責人。
再看宋希濂,雖然早早當上了團長,還公費出國留學,但在抗戰中犯了不少錯誤。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他居然親手處決了自己的老師瞿秋白!這事在當時可是轟動一時,讓不少人對他的為人產生了質疑。
到了武漢會戰,宋希濂算是迎來了最后的高光時刻。他率領的36師在富金山一戰中大敗日軍,名聲鵲起。可惜好景不長,勝利的果實還沒來得及品嘗,部隊就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反觀杜聿明,雖然在南京保衛戰中吃了敗仗,但卻因禍得福。他在昆侖關大戰中一舉成名,擊敗日本精銳部隊,從此平步青云。后來又指揮遠征軍入緬作戰,更是成為蔣介石的心腹。
等到解放戰爭爆發,杜聿明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他在東北可謂春風得意,跟林彪打得有來有往,一度還占據上風。反觀宋希濂,只能在西北當個小小的警備司令,連個像樣的仗都打不上。
1948年,杜聿明更是權勢滔天。雖然名義上只是個副總,但實際上掌控著整個東北的軍事大權。宋希濂雖然也當上了副總,但跟杜聿明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杜聿明能后來居上,穩壓宋希濂一頭呢?
高人總結,這其中有三個關鍵
一是軍事才能。杜聿明不光會打仗,還懂得指揮大規模作戰。抗戰時期指揮機械化部隊的經驗,讓他在后來的大兵團作戰中如魚得水。宋希濂雖然也不差,但就是格局小了點,頂多指揮個十萬人的部隊,再多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二是人際關系。杜聿明雖然嘴上說不搞派系,但實際上手底下都是自己人。第五軍、駐印軍,那都是聽杜長官號令的。宋希濂就不一樣了,他就是個老實人,不屑于搞這些彎彎繞。結果呢?孤家寡人一個,連個靠譜的盟友都沒有。
三是性格差異。杜聿明那叫一個謙虛謹慎,在老蔣面前戰戰兢兢。宋希濂呢?性子直,有點俠客風范。你說在官場上,誰更吃香?
杜聿明和宋希濂,這倆黃埔一期的學生,最后都成了抗日名將。但是在國民黨內部,杜聿明的地位卻高出宋希濂一大截。
說白了,這就是會來事兒和不會來事兒的區別。杜聿明懂得鉆營,懂得抱團,懂得示弱。宋希濂呢?就是個直腸子,看不慣的就說,不喜歡的就不搭理。
有人說,在那個亂世,杜聿明這樣的人更容易出頭。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宋希濂這樣的人,或許更值得尊敬。不過,歷史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這兩位將軍的故事,也許正好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