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1年5月3日,這是一個令全國人民沉浸在悲痛中的日子,天上的星辰閃耀著,似乎也在訴說著無盡的憂傷。
那天,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專家李四光的追悼會在八寶山小禮堂舉行,李四光的家人早早來到八寶山的家屬休息室,等待著追悼會的開始。
在追悼會正式開始后,一位身穿黑色中山裝的人邁著沉重的腳步走上了講臺。
此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的周恩來總理。
在那一天,一向溫文爾雅的周總理卻因沒有追悼詞而怒火中燒,隨即,他便拿出懷里的一封信讀了起來,由此引發了全場人的共情。
信里究竟寫了什么,李四光身上有著怎樣的故事,周恩來和李四光之間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這一切的一切還得從李四光人生經歷說起……
人生輾轉多磨難,赤膽忠心終如一
說起少年二字,應與平庸相斥,但說起李四光,或許再多的華麗辭藻,也難以形容他的才華和對祖國發展作出的貢獻。
1889年,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的一個小山村里,生而不凡,年少有志。
他14歲就告別父母,只身前往武昌求學,因為在校期間學業名列前茅,獲得了公費去往日本留學的機會。
當時,他去日本的初衷是學習先進的造船技術,想著將來為中國造海上戰艦,可后來他發現,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根本沒有生產戰艦的原材料和技術能力。
所以之后,他又遠赴英國,剛開始學習采礦,后來又轉為地質學,從此,開始了他坎坷而又輝煌的“地質人生”。
縱觀他的整個人生,每次發生重大轉折,都與兩件事有關,一是祖國,二是地質。
在英國,李四光學習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積累了豐富的學術經驗,一腔報國熱情,如同巖漿般噴涌而出,他迫不及待想著要重塑心中摯愛的中華。
回國之后,李四光憑借自己出色的表現,先后擔任了眾多高校以及研究所的重要職位,主要從事地質方面的工作。
在當時,世界各國普遍認為在中國并不存在第四紀冰川,而李四光偏偏不信,他認為外國人根本沒有對中國進行過實地考察,對中國地理一點都不了解。
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李四光深入太行、云貴等山區進行實地考察。
經過多番努力,他發現了中國真實存在第四紀冰川的證據,用事實證明了外國人帶有民族歧視的武斷結論是十分錯誤的。
1922年,李四光在英國的《地質雜志》上,發表了《華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遺跡》一文,詳細介紹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狀況和發現過程,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李四光也因此聲名大振。
遠赴重洋,不忘報國之志
1946年的一天,正在房間陷入沉思的李四光被一陣敲門聲驚醒,打開門后,迎面走進一個身著中山裝的中年男人。
他剛一進門,優雅地伸出右手打算握手,“你就是李四光同志吧,你好,我是周恩來。”來人說道。
“您是,您是周恩來!”李四光驚訝地說,他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周總理會特意過來找他,隨后,二人便猶如久別重逢的知己,暢談起來。
這便是李四光與周恩來第一次見面的情景,沒有初識的拘謹,有的只是彼此關懷與暢談,仿佛老友重逢、知音相遇。
當時,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周恩來率領共產黨代表團參加會議,周恩來早在來此之前,便對李四光有了深入的了解,認定他是復興中華必不可少的人才。
因此,在渝期間,周恩來兩次秘密會見地質學專家李四光,彼時,李四光正擔任重慶大學的教授。
經過多年努力,他在重慶大學開設了全國第一個石油專業。
此外,他還是一個著名的“反蔣人士”,對于蔣介石欺瞞群眾,故意挑起內戰的行為,李四光堅決反對。
未來革命勝利在望,可今日國內烽煙再起,在當時,中國未來究竟會是怎么樣,沒有人知道。
因此,周恩來秘密會見李四光,并告訴他,繼續留在重慶必定會引來殺身之禍,建議李四光找機會到國外暫避風頭。
1948年,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他瞄準時機,帶著家人逃到了英國倫敦。
到達倫敦后,李四光便一邊關注著國內解放戰爭的戰況,一邊熱切盼望著能夠早日回歸祖國懷抱。
他的等待最終迎來了曙光,1949年,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很快便打得國民黨軍隊敗退臺灣。
周恩來看見國內形勢逐漸明朗,便寫信給李四光,期盼他能夠早日回國,投身于國家發展建設,并將他提名為政協委員。
不久后,新中國成立,可李四光卻未能如期歸國。
當時,李四光聽見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歸心似箭,此刻還漂泊在異國他鄉的他更加心急如焚。
他早早購買了船票,做好了隨時啟程回國的準備。
但那時,英國方面知道李四光在地質學領域有很高的造詣,一旦放他回國,對自己來說必定是重大的損失,隨即為李四光開出了誘人的條件,希望他能留在英國。
但李四光報國之心堅不可摧,毅然決然地拒絕了英國方面的威逼利誘。
隨后,駐英大使鄭天賜收到通知,要他派人登門拜訪李四光,并要求李四光公開發文拒絕政協委員的職務,否則就會將其扣留。
好在李四光提前得知了這個消息,當即拿上自己地質學研究報告和相關數據文件,到一個貨運港登船離開了英國。
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中,李四光為了躲避英國的追捕,輾轉各地,只為能夠順利歸國。
因為他的根在這里,也是因為周恩來總理以及眾多堅毅不屈的共產黨人讓他看到了中國的倔強和希望。
自李四光離開英國之后,外界便失去了他的消息。
周恩來通過多方努力,得知了李四光的處境,便動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力助李四光歸國。
經過兩個多月的顛簸,在沿途共產黨員的協助之下,李四光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剛到中國,他便馬不停蹄趕往北京,希望早日看見周總理。
再次踏上神州大地,相隔不過數月,對李四光來說,卻仿佛過了幾個世紀,看見中國的新面貌,方覺如夢初醒。
從那之后,李四光和周恩來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周恩來把很多對中國發展至關重要的事情都交由李四光進行主導。
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強,歸國后的李四光格外珍惜每一次機會,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之中,他發愿要將余生奉獻給這個嶄新的中國。
因此,那些年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用腳丈量了祖國河山,用心感受了中華大地的每一處氣息。
那一年的中國百廢待興,要想獲得發展,就需要有工業的支持,而工業又離不開石油等礦產資源。
然而,國外的地質權威專家一致認定中國是一個“貧油”的國家,可李四光并不相信他們說的話。
新中國的建設需要石油,那時候中國80%以上的石油都需要進口,讓當時本就羸弱的中國不堪重負。
從那時起,李四光便下定決心要靠中國人自己的努力生產石油,摘掉“貧油”的帽子。
他憑借著自己的科研經驗,用地質學知識分析地殼運動現象,探索礦產的分布規律,還形成了一套新概念、新方法。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李四光的深入研究,他發現了有可能存在石油的多個沉積帶。
后來,在他的領導下,國家對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進行大規模的石油普查,先后發現了大慶、華北和漢江等油田,解決了中國發展的燃眉之急。
當然,李四光的成就遠不止于此。
鈾是制作原子彈不可缺少的材料,為了能為祖國的未來得到更好的發展,李四光也致力于鈾元素的勘探研究,并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1955年,李四光被任命為國家原子能委員會副主任,帶領科研人員陸續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鈾礦床,為將來原子彈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看到李四光為祖國發展作出的卓著貢獻,周恩來深感欣慰,他自己沒有看錯人,新中國的未來之路也因為有李四光的存在而充滿光明。
偉人與世長辭,總理以信悼念
晚年的李四光,由于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使身體逐漸被透支。
或許是感覺到了時光的有限,他更加拼命地工作,盡可能把時間都用在有益于國家發展的事情上,生怕自己要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完便在某一天撒手人寰了。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身為地質學專家的李四光認為,地震是可以預測的,他冒著病情惡化的危險,多次深入到大山深處進行考察,希望能將地震預測技術再向前推進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也能給國家和人們減少一分傷害。
在去世前一天,他還在惦記著這件事,他說:“再給我半年時間,就半年,地震預測的探索工作便會看見成果。”
那段時間,他總是在期盼著自己能夠早日康復,繼續奮斗在一線,然而,老天爺似乎不能理解這位老科學家的苦心。
1971年4月2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溘然長逝,留下了無盡的惋惜和悲傷。
1971年5月3日,李四光的追悼會在八寶山小禮堂舉行。
那天,眾多的學術泰斗和知識分子都自發前來悼念這位偉人,屋內屋外都站滿了人,場上雖然無一人言語,但悲傷之情早已洋溢在這個小屋里。
此時,李四光的妻子許淑彬和女兒李林在家屬休息室等候。
在追悼會即將開始時,李林被工作人員告知周恩來總理也會前來參加追悼會,聽到這里,李林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珠從眼眶中滑落。
在李四光病逝前的那一段時間,李林一直陪伴在父親的病床前,聽他講述了他與周恩來總理相遇相識相知的過程,他一直都很敬重周總理。
李四光曾透露,能夠與周恩來相交,是自己的一大幸事,如果新中國沒有周恩來,也就不會有今日之中國。
此外,李四光還和女兒李林談論了很多有關地質學的事情。
如果中國想要獲得長久的發展,地質勘探工作就不能停歇,地震預測的工作要早日落實,盡可能減少地震給中國百姓帶來的傷害。
這一刻的李林深知,父親十分記掛著周總理。
在聽完父親的陳述之后,她便將父親的念想、對周總理的欽佩以及自己的感受等內容悉數寫到信中,希望有一天能親手將這封信交到周總理手中。
如今,機會來了。當時的周恩來在中南海收到李四光病逝的噩耗時,猶如五雷轟頂,一時間無法接受,眼眶紅潤,身體微顫。
隨即,他便暫停了手中的工作,安排好行程,前往參加李四光的追悼會。
在追悼會那天,周恩來如期而至,面容上比以往多了幾分憔悴。
李林見到周總理,迎面向他走去,在他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并將自己手中的信交到了周總理手上。
周恩來總理在接過信件之后,微微點頭,將信件小心翼翼地放進了自己的上衣口袋之中,眼里滿是傷懷。
整個過程,二人皆無言語,卻又能悉知對方的感受。
進入追悼會會場之后,周總理詢問了工作人員悼詞準備得怎么樣了,可得到的回應卻是沒有準備。
此時的周總理一改以往的溫和,怒火中燒,連忙問為什么沒有為李四光同志準備悼詞。
在工作人員解釋之后,周恩來總理這才知道,原來當時中央組織部、國務院辦公廳有同志提到:中央決定在追悼會上一律不準備致悼詞。因此,場上的工作人員也沒有準備。
事已至此,接下來該怎么辦呢?李四光同志的追悼會必須要有致悼詞。
很快,追悼會正式開始了,正當主持人郭沫若要上臺接過話筒講話時,原本站在悼念隊伍之中的周總理便搶先一步,拿到了話筒。
“大家好,非常抱歉,我們國務院的工作沒有做好,沒有為李四光同志寫好致悼詞?!敝芏鱽沓镣吹卣f。
說完之后,周總理停頓了一下,便拿出懷里的那一封沉甸甸的信,對著眾人說道:“這是一封記錄了李四光同志的臨終前的心中所思所想的信,接下來,我便把它作為致悼詞,為大家念一遍?!?/p>
隨后,周總理便開始滿懷深情地復述著信中內容,言辭之中滿是李四光對科學工作的不舍,對祖國人民的熱愛。
信中所談,皆是李四光同志生前最關注的地震預測、海洋地質學等問題,拳拳報國之心,令聽者動容。
當讀到信中對自己的稱贊之詞時,周總理便停了下來,向著臺下眾人鞠了一躬。
周總理的講話結束后,引發了全場人的共情,大家紛紛被信中內容所感動,這一封短短的信件,承載著的是一位老科學家一生對中華民族無限的熱愛與期待。
經世救國,不忘初心,在祖國最艱難的時刻,這位倔強老人挺身而出,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復興中華”的大旗,為中國、為中國人民帶來了黎明前的曙光。
此刻,站臺下的李林早已泣不成聲,這當中不僅僅是對已逝父親的思念,還有對周總理的敬佩與感激。
結語:
“不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袍為國開?!边@句詩完美詮釋了李四光的一生。
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即便身處困境,卻永遠向四周散發著耀眼的光芒,為祖國發展帶來希望。
他是那個時代中國科學家的代表,體現了那個時代無數知識分子的志向與擔當。
像李四光這樣的,為了國家奔走一生的科學家還有很多很多,他們身上散發著光和熱,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繼續為祖國發展奮勇向前,用理想和信念擁抱這個偉大的世界,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讓自己有限的人生,散發出無限的光芒,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一路披荊斬棘,繼續走向下一個新時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