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三晉銀齡行動”
三晉銀齡之星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大家好,我是斗拱爺爺,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櫨斗的知識。我身后是宋代同期的太原晉祠圣母殿,這個柱子上方的大斗,就是櫨斗……”這是一段短視頻中介紹山西古建筑的文字。視頻中的主人公叫王永先,他身穿中山裝,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手執畫板和筆,結合斗拱模型,深入淺出地為廣大網友講解中國古代建筑中蘊含的斗拱知識。
兩年時間,通過真人出鏡拍攝短視頻,傳播古建筑知識,年逾古稀的王永先在全網收獲了上百萬粉絲,發布的視頻總點擊量破2000萬,他也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斗拱爺爺”。
01
出鏡拍視頻
古稀之年開辟新賽道
“斗拱爺爺,您好!我是您的粉絲,沒想到在這里碰到您,太好了!我為游客們講解的古建知識,很多都是從您的視頻里學習的。”前不久,王永先在晉祠拍攝視頻時,碰到一位帶團的導游,這位導游一看到他,便一臉興奮地打起了招呼。
這樣的場景讓王永先很欣慰:“我拍攝短視頻的初衷,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建知識。現在,我的鐵粉里有一大部分是金牌導游,他們通過我的視頻能提升業務水平,說明我的努力是有效的。”
王永先退休前是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負責人,退休后,受聘于太原師范學院,為歷史、文博專業學生講授古建筑保護和修復課程、解讀《營造法式》等專業書籍。一次,在和學生們談起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時,他發現學生對國外的文化了解頗深,而對我國優秀歷史文化認知不足。多年和中國古建筑打交道的他,決定通過講述古建筑知識體現中華五千年文明、歷朝歷代的優秀文化,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熱愛古建筑。
2020年,70歲的王永先開始嘗試拍攝短視頻,分享古建筑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他購買了三腳架、穩定器等設備,還在抖音、視頻號、B站等網絡平臺注冊了賬號,將深奧的古建筑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大眾。可兩年下來,傳播效果并不理想。
2023年3月,他決定自己出鏡。
第一次拍攝,王永先選擇了太原晉祠博物館的圣母殿。同時,為了讓大家獲得更直觀的視覺體驗,他的視頻采用上下分屏的形式,結合古建、手繪圖進行講解。2023年3月25日,他在抖音、B站等平臺同步發布第一條真人出鏡講解視頻《什么是補間斗拱?零基礎開始學習古建筑,從斗拱開始》。一天時間,該視頻收獲十幾萬的點擊量,網友好評如潮,王永先信心大增。
如今,他的視頻已更新200多條,拍攝、講解古建筑上百處,全平臺粉絲超百萬,點贊量更是超2000萬。
“六結合讓我實現彎道超車,除了結合古建筑實例進行講解,還需要結合工作經驗、自身特長、親手制作的模型以及老工匠傳統技藝、現代網絡科技等,在嚴謹的基礎上實現大眾化的科普。”隨著視頻走紅網絡,王永先的昵稱也從“斗拱王爺爺”改成了網友們稱呼的“斗拱爺爺”,對于現在的這個網名,他非常喜歡。
02
不停奔走
堅定做好“修廟人”
“中國古建筑最顯著的特征是大屋頂,而承托屋檐的構件就是斗拱。斗拱是中國古建筑標志性的符號,是中國古建筑的靈魂。”王永先說,要想學習古建筑知識,得從認識斗拱開始。
1972年,王永先進入當時的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工作,從最初的摸斗拱、拆斗拱、畫斗拱,到后來修復古建筑、臨摹壁畫,再到現在制作斗拱模型、講斗拱等,王永先和斗拱已經相伴了半個多世紀。
他記得,剛參加工作不久就和同事們迎來了一次全省文物普查。“當時,山西的很多文物古建筑分散在偏遠地區,因年久失修,已變得殘破不堪。”王永先回憶,“古建筑內部一般高達4米,我們得搭梯子爬到最高處,再徒手攀爬到橫梁上,拿皮尺測量后,現場繪制測繪草圖,各個角度都要繪制清楚,數據不能有錯,以便后期拿出比較具體的修繕方案。”工作到中午,餓了拿出饅頭就上白開水墊肚子;如果繪圖晚了,來不及趕回縣城,他和伙伴們就住在破廟里。當時公共交通工具不發達,大家全靠走路出行,運氣好的話能搭上老鄉的毛驢車、馬車……老鄉們見到他們進山,總會親切地呼喚“修廟人”來啦!
一次次測量、一次次繪制,再加上查閱資料,請教有經驗的同事,王永先對古建筑的了解越來越深,對古建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在一次近距離接觸遼代應縣木塔時,更是被深深震撼,“站在67米的高塔下,壓迫感襲來,鈴鐺發出的清脆聲響,直擊靈魂,仿佛和古人進行了一場對話。”
就這樣,王永先奔走于廟宇間50年,做好“修廟人”成為他的信念。他曾參與過五臺山佛光寺、晉祠圣母殿、朔州崇福寺等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完成了永樂宮元代壁畫、巖山寺金代壁畫、佛光寺唐代壁畫等的臨摹任務,還赴德國、法國、日本等20余國進行中外古建筑比較研究,實地考察數千座中外古建筑,拍攝照片數萬張,累計行程10萬多公里。
現在,為了繼續近距離“觸摸”古建筑,他學會了開車,“72歲,我學會了開車,方便出行,以便更好地科普文物知識。”
03
傳承技藝
要讓古建筑“活”起來
“我們既是一線‘救火員’,也是‘外科專家’。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讓瀕臨倒塌的古建筑重新煥發生機,繼續屹立在這方土地上。”王永先說。
修復古建筑,方案有兩類,一類是落架大修,一類則是“縫縫補補”。“對古建筑進行修繕,要不改變它的原樣。因此,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采取第二種方案。”王永先介紹,如果第二種方案效果甚微,才會采取落架大修的方案。太原晉祠圣母殿就是采用了落架大修的方案,作為山西省文物局原古建工程管理負責人,王永先全程參與了圣母殿的修繕。“上世紀90年代,由于殿基前后硬度不一,圣母殿出現了偏側沉陷現象,落架大修勢在必行。”經過勘察研究,精心設計,緊張施工,最終圣母殿以原貌重現。
“副階周匝是中國古代建筑名詞,在宋《營造法式》中有所記載。副階,指在建筑主體外另加前廊的做法;周匝,意指環繞一周,是主體殿身周圍包繞一圈回廊,形成重檐結構,一般用于較隆重的建筑,使用副階周匝形成的回廊突出了底層基座,使建筑看起來更堅實穩定,視線比較通透,使室內外空間獲得良好過渡。太原晉祠圣母殿就采用這樣的建造手法。”最近,王永先在圣母殿前進行視頻拍攝,旁邊放著他制作的一個1∶15的圣母殿木質斗拱模型,讓很多網友和游客零基礎看懂古建筑。
提起落架大修,王永先想到了應縣木塔。“落架大修,需要先將原先的結構拆除,然后按照原先的樣子進行重建,這相當于對身體進行一次大換血。”如今,這座曾帶給他情感共鳴的寶塔出現了傾斜,并且在以一定的速度繼續傾斜。“如果不進行干預,在不久的將來,這座屹立九百多年的寶塔,或將徹底消失。”王永先十分牽掛這座木塔的修繕,也一直在研究更具可行性的修繕方案。如今,他已經撰寫了30多萬字的方案,其中包括500多張照片以及300多幅手繪設計圖,他希望能為木塔的修繕提供更好更多的選擇。“為工匠傳神,為古建筑續命,為華夏增自信。”這是王永先對未來的規劃。他說,多年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從很多老匠人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技藝。接下來,他將繼續傳播古建筑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建筑,讓中國的古建筑長久屹立天地間,讓這些文物“活”起來、“火”起來。
來源:智慧生活報 記者 高慧娟 楊曉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