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城控股表面盈利、實則隱憂:現金流幾近枯竭
4月1日,新城控股(601155.SH)旗下新城悅服務突發公告稱暫停交易,并推遲年度財報發布,原因是審計過程中發現與關聯方存在異常資金往來,需進行進一步核查。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再次將新城控股推至市場風口浪尖。
事實上,這并非偶然事件。早在3月28日,新城控股剛披露的2024年報中,就已被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帶有“持續經營重大不確定性段落”的非標審計報告——這是其連續第二年遭遇類似審計意見,若2025年無法改善,將面臨被強制退市風險。
表面盈利、實則隱憂:現金流幾近枯竭
從年報數據來看,2024年新城控股實現營收約890億元,同比下降25.32%;歸母凈利潤7.52億元,同比增長2.07%。表面上看仍保有盈利,但隱藏在報表深處的數字卻暴露了公司的“失血”困境:
地產主業斷崖式下滑:房地產銷售收入同比下降近三成至760.41億元,毛利率僅為11.72%,創歷史新低。合同銷售額暴跌:全年合同銷售額僅401.71億元,同比暴跌47.13%,銷售面積同比下降44.38%。經營性現金流快速枯竭:2024年凈額僅15億元,三、四季度均為負值。過去三年從219.8億元持續滑落至不足15億元,呈現“斷崖式”下行。貨幣資金告急:賬面僅余103億元現金,其中37億元受限。同期一年內到期短債高達120億元,應付賬款更高達453億元。
致同審計明確指出,截至2024年底,新城控股流動負債超出流動資產150.67億元,有息短期債務合計119.88億元。該公司已連續兩年出現這一嚴重資金錯配,若2025年無法改善,極有可能觸發退市新規。
商業反哺是否“飲鴆止渴”?
在住宅開發業務節節敗退之際,新城控股加碼“商業運營+物業代建”雙重轉型,試圖以“商業反哺住宅”。年報顯示,商業收入128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物業租賃毛利率超過70%,帶動全年近半毛利潤。
但問題在于,這種高利潤率背后,是對旗下吾悅廣場的高強度抵押換取融資。截至2024年底:吾悅廣場共1214億元資產中,已有1025億元被用于抵押融資,抵押率達84%。2024年新增抵押融資205億元,利率雖低至4.97%,但可用抵押空間已非常有限。商業轉型“榨干融資潛力”,未來可持續性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吾悅廣場出租率接近98%、年客流近18億人次,背后的盈利能力卻難以迅速變現補充現金流。這讓所謂“商業造血”變成了一種資產抵押套利游戲,并不能從根本上緩解企業現金流危機。
非標審計兩連擊,資金方信心瀕臨崩盤
繼2023年普華永道出具非標審計后,2024年致同再次指出公司存在“持續經營重大不確定性”,并特別提及公司:連續流動性告急,高比例短債集中到期,部分資金受限,審計中發現重大會計差錯未能更正。
這類非標意見將嚴重打擊債權人、監管機構及市場的信心。未來一年內,新城控股需償還6億美元境外債券及37億元境內債務,若銷售回款不能改善或再陷信用危機,公司將直面違約風險。
人事震蕩與內部動蕩加劇
2025年2月,新城控股宣布撤銷副總裁毛峰的職務。這是繼2020年以來核心高管的又一重大人事變動。市場猜測此次變動或與創始人王振華重新回歸管理層有關。
頻繁的人事震蕩與權力更替,往往伴隨著資源重分配與公司戰略搖擺,亦會加劇內部不穩定因素,削弱外部融資機構的信任。
作為曾經的“千億房企”,新城控股一度憑借“住宅+商業”雙輪驅動模式跑贏行業。但在市場環境驟變之下,舊有模式失靈、現金流告急、審計問題頻現,讓這家企業一步步陷入泥淖。
非標審計兩連擊、現金流三年下滑、商業資產大規模抵押、住宅去化崩塌、人事持續動蕩,這些變量讓新城控股距離退市警戒線只差一步之遙。
未來一年,新城控股需靠商業運營“回血”、提高資產變現能力、穩定債務結構,并接受監管、審計與市場的多重考驗。但現實或許更殘酷:在缺乏根本性盈利模型與資金造血能力的當下,“商業反哺住宅”更像是垂死掙扎,而非自我救贖。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