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于我國各省之間區劃變遷的一系列故事,例如貴州省、四川省、江蘇省等等。今天,我們聊聊河北省在五六十年代,與周邊各個省市之間的區劃變遷。作者大體統計了一下,河北省總計29個縣,劃入了周邊各個省市。其中,一部分屬于雙方換地,還有一部分屬于直接劃入。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清朝時期的直隸省(河北省)地圖
一、河南省與河北省之間的換地
河南省的安陽市、濮陽市等地,與河北省的邯鄲市等地相鄰。但是,這是50年代才形成的區劃框架。在明朝開始,截止1940年代,河北省的大名府,如同一把錐子,插在了河南省、山東省之間。1949年7月,為了徹底治理黃河泛濫問題。我國專門組建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南省的黃河以北地區、山東省的西部,以及河北省最南部的5個縣,共同組成。
其中,河北省最南部的長垣縣、東明縣、清豐縣、南樂縣、濮陽縣,劃入平原省管理。在平原省組建的過程中,河南省最北部的武安縣、涉縣、臨漳縣等3個縣,劃入了河北省的邯鄲專區管理。不過,平原省屬于臨時性的省級區劃,僅僅存在了3年多時間。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在下轄的6個專區中,菏澤、聊城、湖西3個專區,重新還給了山東省。
當年的平原省區劃框架
原本下轄的濮陽、新鄉、安陽3個專區,劃入了河南省管理。由于1949年,河南省的3個縣,已經劃入了河北省管理。處于各方面的考慮,1952年,平原省撤銷以后,長垣縣、東明縣、清豐縣、南樂縣、濮陽縣等5個縣,并沒有劃歸河北省,而是劃入了河南省管理。換而言之,河北省與河南省之間,屬于“換地”,雙方誰也沒有吃虧。
河南省的3個縣,劃入河北省以后,至今隸屬于河北省邯鄲市管理。河北省的5個縣,劃入河南省以后,長垣縣隸屬于新鄉市管理。東明縣在60年代,又劃入了山東省管理,從山東省“換來了”范縣。70年代,范縣東部一部分鄉鎮的基礎上,組建了臺前縣。范縣、臺前縣、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等5個縣,形成了當代濮陽市的基本框架。
河南省與河北省的區劃變遷
二、山東省與河北省之間的換地
河北省除了與河南省之間“換地”之外,也曾經與山東省進行了“換地”,而且規模也不算小,涉及了好幾個縣。我國的京杭大運河,途經了河北省、山東省境內,在兩省交界地區,出現了犬牙交錯、相互連接的情況。從近代開始,京杭大運河出現了河堤垮塌、年久失修、淤泥增多、無法航行等一系列問題。40年代末期開始,我國終于能夠騰出精力治理大運河。
但是,大運河兩岸犬牙交錯,互不隸屬,各方面的人力物力,無法協調。為了實現效率最大化,有利于治理大運河。1952年,河北省在大運河沿岸的恩縣、夏津縣、武城縣、館陶縣、臨清縣等5個縣,劃入了山東省管理。與此同時,山東省的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鹽山縣、慶云縣、寧津縣等6個縣,劃入了河北省管理。
40年代末期的河北省區劃
在歷經這一輪區劃調整以后,河北省、山東省之間的區劃框架,穩定了10多年時間。進入60年代中期以后,出于實際情況需要,兩省之間又進行了第二輪的區劃調整。首先,1964年,河北省的慶云縣和寧津縣,劃入了山東省管理。其實,上述兩個縣,原本就是1952年劃入河北省的。隨后,山東省的館陶縣。以及臨清縣級市西部的一部分鄉鎮,劃入了河北省管理。
其實,這一次區劃調整,屬于“物歸原主”。因為,館陶縣是1952年從河北省劃入山東省的。至于臨清市西部的一部分鄉鎮,1965年,河北省在上述鄉鎮基礎上,組建了臨西縣,隸屬于當時的邢臺專區管理。截止60年代中期,河北省與河南省、山東省的區劃框架,基本上穩定下來。不過,同一時期,與內蒙古自治區、北京市、天津市之間的區劃調整,又開始了。
河北省與山東省的區劃變遷
三、河北省的商都縣,劃入了內蒙古管理
1918年,當時的北洋軍閥政權,鑒于鑒于七臺鎮的商貿轉運中心地位,在七臺鎮的基礎上,加上其他幾個鄉鎮,共同組建了商都縣。當年,先后隸屬于察哈爾特別區、察哈爾省管理。1952年,察哈爾省被撤銷以后,商都縣劃歸了河北省張家口專區管理。雖然隸屬于張家口管理,但是,商都縣距離張家口主城區,大約200公里的距離。
一路之上,交通狀況并不好。無論是交通運輸,還是通訊往來,都面臨一定的困難。50年代中后期,商都縣境內,先后發展了各種礦產,對于道路交通、物資轉運、礦區管理的要求更高。結合商都縣的實際情況,1962年,河北省張家口專區的商都縣,劃入了內蒙古烏蘭察布盟管理。從距離上來說,商都縣距離烏蘭察布盟,不足100公里。
天津市的框架,70年代基本形成
從各個方面來說,不僅僅有利于礦產運輸、礦區管理,從交通、通訊等各方面來說,也更加合適、方便。截至目前,商都縣隸屬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管理,屬于重要的組成部分。
四、河北省的17個縣,劃入了京津兩市
在40年代末期,我國各個大中型城市,都是只管理城區,沒有下轄縣,不僅僅是北京市、天津市,其他各個城市也是類似的情況。以沈陽市為例,在五六十年代,沈陽市外圍,還有一個沈陽專區,管理周圍的各個縣。40年代末期,北京市外圍的各個縣,隸屬于通縣專區管理。天津市外圍的各個縣,隸屬于天津專區管理。
通縣專區、天津專區,都隸屬于河北省管理。由于沒有下轄縣,在城區框架規劃、生活物資保障等各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鑒于實際需要,1952年,河北省通縣專區的宛平縣,劃入了北京市管理。同一年,河北省天津專區的天津縣,劃入了天津市管理。1956年,河北省的通縣專區的昌平縣,又劃入了北京市管理。
天津市,曾經成為河北省的省會
1958年,河北省與北京市之間,進行了一輪大規模的區劃調整。河北省通縣專區的通縣、順義縣、大興縣、良鄉縣、房山縣、懷柔縣、密云縣、平谷縣、延慶縣等9個縣,全部劃入了北京市管理。隨著11個縣的陸續劃入,形成了當代北京市的基本框架。同時,隨著各個縣全部劃入了北京市,通縣專區撤銷。
河北省與天津市之間的歷史,更加復雜。1958年,天津市被降級,成為了河北省的省會。1967年,天津市又被提升為直轄市。截止70年代初期,天津市仍然存在管理區域不足的問題。外圍的各個縣,隸屬于河北省的天津地區管理。1973年,北省天津地區下轄的武清縣、靜海縣、薊縣、寧河縣、寶坻縣等5個縣,劃入了天津市管理。
天津市和天津地區同框
截止這一階段,當代天津市的基本框架,大體上形成。隨著上述幾個個縣,劃入天津市管理。河北省天津地區,行署駐地遷移到了廊坊鎮。1974年,河北省天津地區,更名為廊坊地區,也就是后來廊坊地級市的早期雛形。截止70年代中期,在歷經20多年后,河北省與周邊各個省市的框架,基本上劃分清楚,形成了當代河北省的基本區劃。
關于我國各地區劃調整、變遷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