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非常深刻,去年跑的最后一場黃埔馬,前去博覽會領物時,乘坐地鐵過去,在科學城站下車,眼前全是賽事口號、形象展示,就連出站的臺階,也都巧妙地利用上了,馬拉松氛圍撲面而來。
在無錫馬博覽會旁的博覽中心地鐵站,我看到類似一幕。
剛下地鐵就能看到飛比特廣告,出站后有賽事贊助商頂級合作伙伴李寧的廣告,從領物出口4號口往外走時,兩側墻壁全是飛比特的廣告,這可真是下了血本了。
地面上的4號口,兩側也都是李寧的廣告??磥?,這些品牌已將“戰線”延長至地鐵站了。
后來我才發覺,飛比特不是錫馬官方贊助商,這就有意思了?;仡^細看他們的廣告,有“無錫”字樣,有“馬拉松”字樣,絕對沒有將兩者放在一起的。
這是正常的商業行為,還是埋伏營銷、擦邊行徑?
類似場景,在去年一些賽事中也有體現。最搞笑的,非全球第一大運動品牌耐克莫屬,在阿迪贊助的北馬賽道旁,擺放了幾輛車,上面都是些耐克的標識。像港馬時耐克在起點旁的大幅廣告牌,已屬常規操作。
這種表象背后,是馬拉松賽事品牌的價值,已成為商家必爭之地。做贊助商,有門檻、投入大,那就在賽事前、賽事時在相關地方,花點小錢,打打廣告,效果甚佳。對于競爭對手而言,多少有點砸場子的味道。
新形勢
此前2019、2024兩次跑錫馬時,我沒見到有這樣的。2019年那次,還沒博覽中心地鐵站呢;2024年時,是沒有贊助商在博覽中心站大肆做廣告的。
錫馬正是通過2023、2024兩年,實現了賽事品牌的質變,質變的背后,便是商業價值的提升。于是在今年錫馬時,不少商家,便湊上前來,要蹭蹭錫馬。
跟黃埔馬不一樣,那是賽事形象展示,沒有商業因素。無錫博覽中心地鐵站飛比特的做法,純屬商業。
地鐵站內廣告,只要愿意花錢,誰都能做。飛比特在錫馬開始前,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了解自己,屬于典型的花小錢辦大事。不只飛比特,據了解,在錫馬時,還有不少非賽事贊助商的運動品牌,購買無錫市一些主要地段的廣告牌,宣傳品牌的。
贊助商是屬于賽事的,不是整座城市的。在錫馬官方各種展示中,各家贊助商按照權益,都會有份的。但是地鐵站、城市的廣告牌,跟賽事無關,超出了錫馬回報贊助商的范圍。
近兩年來在國內頂級賽事中,各品牌“買腳”已成常態,這種品牌營銷,通過精英選手來實現,有一定效果,很多品牌每逢大賽必有“戰隊”。類似行為,不只馬拉松,整個體育界,案例很多。
如今運動服裝品牌都喜歡在賽事中給大家“灌雞湯”,試想,上馬時,一路的雞湯文都是阿迪的廣告牌,那你讓耐克情何以堪?
不管說蹭邊,還是埋伏營銷,抖個機靈,我認為小打小鬧可以,若是大張旗鼓,喧賓奪主,就易引發反噬。畢竟,你做得了初一,別人就能做十五。
新課題
長期以來,馬拉松的贊助模式都處于贊助商出錢出物,賽事會在各方面予以權益上的回報,這是粗放式的。
當像錫馬這樣,有了品牌效應,相應地,贊助商就需要改變思路,更積極、全面地參與到賽事中,用更多的方法、途徑,贏得關注、認同。
像錫馬冠名商海瀾之家,我覺得就做得很聰明。在賽事參賽包之外,海瀾之家獨立再提供一個能量包,都是自己品牌的相關產品,且對參賽者有用。完賽的拖鞋和雨傘,也由海瀾之家贊助。
通過冠名錫馬,海瀾之家這個品牌在廣大跑者心目中有了新的認知。這種直接發福利的方式最簡單,效果也最直接。
更核心的,是眾多贊助商要意識到賽事品牌的價值,多想想自己的品牌,如何與賽事融合。那種甩手掌柜式的贊助,跟不上形勢,其他品牌一個“小花招”,就會打敗你。
今年跑大阪馬時,看到美津濃有數不清的大阪馬相關產品,設計精美、品質上乘,博覽會上排隊購買者一眼從頭看不到尾。國內賽事,我印象中,有一年阿迪為廣馬做了不少限定款。
在錫馬李寧寬闊的展區,排長隊的是拍照、服裝燙印這些免費服務,錫馬元素卻沒見著。后來在錫馬的官方衍生品店,倒還見到幾款不多的李寧背心和鞋子限定款。事實上,我覺得品牌可以做更多,充分利用錫馬影響力,賺得更多收益。
一大批非贊助商都想著在蹭賽事品牌,身為贊助商,更應該想辦法利用賽事,如何更主動地宣傳自己,僅靠賽事官方的那些回報是遠遠不夠的。你不努力,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作為,一場成功的賽事后,大家對贊助商沒任何印象,都記住了非贊助商的營銷,那這個贊助商,就有點失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