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4月6日下午,在日本新潟TERUSA的穹頂下,一千五百雙手掌拍碎的不僅是劇場里的寂靜。當上海歌舞團《朱鹮》的舞者以足尖輕叩地板,仿佛有粉紅色的羽毛掠過觀眾席,那些濕潤的眼眶里,倒映著跨越東海的月光。十年前在這里的第一次演出如同投石入水,此次的第二次演出更是泛起漣漪,在日本民間的心湖蕩出溫柔的褶皺。
朱鹮這種被中日兩國奉若神明的靈鳥,本就是文化共鳴的天然信使。在中國典籍里,它承載著“祥瑞”的期許;日本江戶時代的屏風(fēng)上,它垂首飲水的姿態(tài)凝固成永恒的美學(xué)符號。當現(xiàn)代舞劇將朱鹮的意象解構(gòu)成肢體語言,那些抽象化的飛翔與凝望,恰似穿透時空的密碼,讓不同語境下的生命體驗在此刻共振。有位白發(fā)蒼蒼的日本老人演出后哽咽著說:“看到了故鄉(xiāng)山間的霧靄”,而年輕的舞者們何嘗不是在用身體丈量著文明的經(jīng)緯?
這種超越言語的情感共振,讓我想起奈良東大寺正倉院里,那些穿越千年的唐風(fēng)寶物。鑒真東渡時攜帶的佛經(jīng)抄本,阿倍仲麻呂離唐時收藏的李白詩卷,這些文明的碎片在海上絲綢之路上交織成網(wǎng)。而今《朱鹮》巡演,在東京、大阪、新潟的舞臺上,用現(xiàn)代藝術(shù)語法續(xù)寫著古老的故事。當日本觀眾為舞者化身的白鳥拭淚時,他們觸摸到的不僅是藝術(shù)的肌理,更是文明對話的溫度。
我想起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顏真卿展”前,人們甘愿排隊5小時只為片刻的凝視;京都醍醐寺的垂櫻樹下,中國留學(xué)生與日本茶人共品抹茶時,茶筅劃開的漣漪里映著文化的倒影。這些民間的、自發(fā)的文化親近感,往往比官方照會更能消融堅冰。就像朱鹮的羽毛,看似柔弱,卻在振翅時卷起溫暖的氣流。
文化舟楫的擺渡,需要更精妙的舵法。當年遣唐使歸國,不僅帶回了佛教典籍,更讓日本朝廷明白“以文會友”的真諦。今天的文化輸出,不應(yīng)是單向度的展示,而應(yīng)是鏡像式的對話。當上海歌舞團的演員們在新潟后臺遇見研習(xí)日本能劇的青年,當東京的書法家與蘇州的繡娘切磋技藝,這種雙向的流動才能澆灌出真正的理解之樹。
新潟港的夜風(fēng)裹著日本海的咸味,劇場散場的人群久久不愿離去。有位母親牽著穿朱紅色浴衣的小女孩,指著海報上的朱鹮說:“它明年還會來嗎?”這稚嫩的童音里,何嘗不是文明對話最美的期待?政治可以是堅硬的鎧甲,但文化始終是柔軟的內(nèi)袍,在鐵甲碰撞的寒光中,唯有絲綢般的溫度能真正溫暖人心。當朱鹮的倩影再次掠過東海,愿它銜來的不僅是藝術(shù)的種子,更是民間理解的春風(fēng),在兩國年輕人的眼眸,種下永不凋零的櫻吹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