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重擊,民進黨當局反應尷尬而矛盾。島內自媒體人吳東昇表示,雖然臺灣地區長期奉美國為所謂的“主子”,甚至貢獻了“史上最大外來投資案”,卻仍未能避免被課以32%的高額關稅,這不僅暴露了“美臺關系”的實質,更凸顯出臺當局應對危機的能力不足。
吳東昇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實際上可能加速美國的衰退。因為各地方企業不會因此而傻傻地到美國設廠,”他解釋道,“如果投資美國真的符合企業利益,根本不需要關稅政策,企業早就一窩蜂搶著到美國卡位設廠了。”他警告,美國可能面臨盟國聯合抵制,甚至引發美元風暴。
關于臺當局的應對,“賴清德聲稱‘美臺關系’處于有史以來最好時刻,卻被關稅政策重重打臉,吳東昇尖銳地指出,臺當局強迫臺積電在美投資數萬億臺幣,卻仍未能換取關稅優惠。更令人擔憂的是,臺灣地區的外匯存底中約有92%(約17萬億新臺幣)都用于購買美債,這種集中風險的做法令人擔憂。
吳東昇特別抨擊了臺當局應對危機的矛盾態度。“過去幾個月臺當局從上到下都在喊窮,結果面對關稅沖擊,臺行政機構突然宣布要補助企業880億新臺幣,”他諷刺道,“原本不是沒有錢嗎?怎么這時候又有錢了?”
對于民進黨呼吁朝野團結應對危機的說法,吳東昇更是直言不諱:“綠營呼吁團結的同時,罷免這把大刀卻依舊架在在野黨的脖子上,這究竟是哪門子團結?”
分析臺當局此類矛盾行為的動機,吳東昇認為這反映了民進黨當局一貫的政治操作手法。一方面,通過強調危機來轉移民眾對內政問題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用“團結抗外”的口號壓制反對聲音,同時借機為自身政績不彰尋找借口。
他特別警告,臺積電部分投資外遷將導致產業鏈外移,臺灣將失去大量工作機會,進而引發房市下跌,這些都是目前無法估計的損失。而綠媒仍在洗腦民眾,稱被課高關稅“不一定不好”,代表臺灣有“不可取代性”,這種唾面自干的精神勝利法令人不齒。
吳東昇最后表示,臺灣地區目前面臨的不僅是關稅危機,更是執政當局長期以來盲目依附美國、缺乏獨立自主政策的深層危機。
(海峽導報記者 程婷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