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和周希漢,一個是戰場上的“拼命三郎”,一個是擅長奇襲的猛將,在解放戰爭中都打出了赫赫威名。
按道理說,建國后那些能征慣戰的將軍大多都成了大軍區司令員,畢竟這個職位不僅要有膽魄,還要有實戰經驗。
但王近山和周希漢卻都沒能進入這個行列。
這不是簡單的運氣問題,而是歷史的選擇。
戰爭年代,王近山的名字足夠讓敵人頭疼。
他打仗不要命,敢沖鋒在前,是真正的戰場殺神。
鄧小平曾評價他:“二野的硬仗、惡仗,王近山承包了。”但就是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人,建國后卻沒有坐上大軍區司令的位置。
這事要從他的性格和命運的轉折說起。
王近山的性格直來直去,甚至有些過于剛烈。
建國初期,他被安排到總參謀部機關工作,遠離了他熟悉的戰場。
對于一個習慣了沖鋒陷陣的猛將來說,坐辦公室顯然不是他的優勢。
他的脾氣也沒收斂多少,該懟的人還是懟,結果讓他在仕途上吃了不少虧。
再加上個人生活上的變故,他因為婚姻問題被撤職,這直接讓他錯過了成為大軍區司令的機會。
一個連家庭問題都處理不好的人,怎么指揮一方大軍?這是當時的現實考量。
相比之下,周希漢的經歷則是另一番景象。
他同樣是二野的猛將,戰功累累,但他的職業生涯卻走向了海軍的方向。
在那個年代,陸軍出身的將領能投身海軍建設并不多見,而周希漢就是其中的一個。
他在海軍的貢獻不小,但也正因如此,他與大軍區司令的位置漸行漸遠。
畢竟,陸軍的猛將如果改行去搞海軍,哪怕能力再強,也很難再回頭去指揮陸軍部隊。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比如三野的陶勇、四野的李作鵬,他們也是因為投身海軍建設,最終與大軍區司令無緣。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建國后的軍隊建設,不只是看誰能打仗,更重要的是看誰能在不同的崗位上穩定發展。
王近山和周希漢,一個因個性問題折戟仕途,一個因職業選擇改變人生軌跡,兩人的經歷雖然不同,但都在某種程度上被命運推到了大軍區司令的名單之外。
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有時候,歷史也是由那些未能站上最高舞臺的英雄所塑造的。
王近山和周希漢,沒有成為大軍區司令,但他們在戰場上的勇猛與智慧,依然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