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2024年10月26日上午8時,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馬山子鎮岔尖社區活動室里書聲瑯瑯,退休教師劉福海再次帶領23名“社區托管班”中的留守兒童投入學習中。這是北海經濟開發區打造“政府主導、學校協同、社區搭臺、社會參與”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教育體育服務中心以“教育聯合體”建設為抓手,聯合區關工委、老教協等10多個部門成立校社協同育人聯盟,針對節假日學生監管難題,實施“鄉賢反哺工程”,組織退休教師、“五老”志愿者等 93 人組建“銀齡導師團”,組織少年兒童參加戲曲、剪紙、草編、鑼鼓、武術、象棋、書法、繪畫等社團活動,讓家長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惠民紅利,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北海范式”。
作為首批“教聯體”建設試點,馬山子鎮北瞿阝社區構建起“社區+學校+家庭”三維聯動機制。社區聯合北海第一實驗學校建立“雙師課堂”,每周開展家校聯席會議,邀請家長代表參與課程設計。2021 年至今,該社區累計投入 40 萬元打造集書法室、非遺工坊等功能于一體的育人綜合體,開展“家校共育大講堂”500 余期,惠及群眾 3200 余人次。社區黨總支書記張占銀表示:“通過教聯體建設,我們實現了學校資源向社區輻射,家長需求向學校反饋的良性循環。”
該區馬山子鎮岔尖小學毗鄰渤海灣,是一所遠近聞名的“漁村小學”。由于父母外出務工或打魚,該校留守兒童占比較高。每到周末、寒暑假,學生不僅學習容易“脫管”,而且連安全問題也讓家長揪心。如今,在“教聯體”服務的引領下,劉福海主動請纓,再度拿起教鞭,學生的學習和安全都有了保障。每次上課時,劉福海總是欣慰不已:“只要家長支持、孩子需要,這樣的課無論上多少節,我都不覺得累。”
通過教聯體平臺,全區構建起家校社協同育人資源庫。張趙社區整合在外大學生資源,開發“學長助學”項目;高井社區聯合區文化館打造“書法剪紙傳統文化”課堂,利用節假日義務為社區中小學生輔導毛筆書法,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市、區中小學生藝術節書法作品評比中獲獎;區教體服務中心搭建“云上教聯體”平臺,實現 21 個社區課程資源共享。據統計,2023 年 10 月以來,累計開展服務 150 多天,培訓少年兒童 7.5 萬余人次,全區學生節假日安全保持了“零事故”。
去年暑假期間,濱州市關工委副主任王進東一行實地調研北海開發區馬山子鎮北社區“五老”工作室,對該社區充分發揮退休老教師等鄉賢人士特長、熱心輔導社區學生的“全要素”教育探索給予高度評價。“孩子參加社區書法班后,不僅字寫得好,還當起了我的‘小老師’。”岔尖村村民陳女士展示著家庭書法角的作品。這種“學生反哺家庭”的現象,正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溢出效應。目前全區已培育“學習型家庭”326戶,建立家長志愿隊伍21支,形成“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區”的良性生態。
經過三年實踐,北海經濟開發區已建成覆蓋全域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網絡。21 個社區累計開展托管服務5000余天,開發特色課程包46個,家校社聯合研發的《剪紙、書法文化讀本》被納入全區校本教材。市教育局局長于燕評價道:“這種以教聯體建設為紐帶,聚合家校社三方資源的創新模式,既破解了課后服務難題,更培育了基層治理新動能,為全環境立德樹人提供了實踐樣板。”2024年11月4日《山東教育報》2版頭條、11月18日《中國教育報》3版頭條分別深度報道我區校內課后服務向校外托管服務延伸,在社區打造學生成長好去處的經驗做法。同時該做法被列入當地鄉村文化建設新樣板內容之一,先后被中共中央社會工作部主辦的《鄉鎮論壇》《中國文化報》刊登。
隨著《濱州市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北海經驗”正在向全市推廣。區教體服務中心主任李云鵬表示:“我們將深化教聯體內涵建設,計劃 2025 年實現家校社數字平臺全域貫通,打造‘ 15 分鐘育人生態圈’,讓協同育人成果惠及每個家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