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破洞,卻找不到可以修補的店鋪;午餐時間,不想吃外賣,卻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堂;孩子尚小,周邊沒有合適的托育之處……近年來,國內城市快速發展,設施老舊、商業網點布局不均、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逐漸顯現。
日前,商務部等11部門印發通知,推廣全國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經驗及開展第二批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申報工作。自國家層面啟動試點以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已從政策藍圖演變為覆蓋1.07億居民的城市治理實踐。這場以社區為單元的“微更新”,正在便利著居民生活,并重塑著城市空間格局。
盤活廢棄資源 打造便民天地
一大早,李師傅刀具專營店就迎來了客人。“這刀的缺口可以修復,您先坐,我這就開工。”磨刀師傅李波熟練地打開機器,在砂輪與刀尖碰撞的聲音中,顧客拿來的刀具逐漸鋒利起來。
便民生活圈,首先就是要便民。修鞋修車修鐘表、補衣磨刀配鑰匙。行走在天津市河北區王串場街幸福道商業街“修補巷”,記者發現了在城市大型商場中很少看到的鮮活業態。
王串場街老舊小區數量多,60歲以上老人占比高達38%。幸福道商業街這條曾以花鳥魚蟲聞名的老商業街,在時代更迭中一度黯然“褪色”,導致部分空房閑置。
2023年,13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指出要補齊“一菜一修”,支持菜市場建設,規范有序發展集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于一體的社區工坊,明碼標價,提供平價維修服務。
“通過深入交流,我們發現轄區居民對修鞋、配鑰匙、補衣服等修補類服務有著強烈的需求。于是,我們決定在幸福道商業街打造‘修補巷’,讓更多的修補類產業聚集于此,方便老百姓的生活。”王串場街黨工委書記張巖向記者介紹。
面對老城區和舊街道,便民服務圈如何在已成形的市井紋理中尋求新的突破?如何在盤活閑置資源的同時滿足居民需求?
前身為天津市第四日用化學廠的金雞鳴園生活廣場,曾創造了全國知名品牌“金雞鞋油”。后因企業改制等多種原因,廠房停產閑置。
“街道老年人偏多,居民樓都是80年代甚至更早時期修建的,空間窘迫,老人兒女和親戚來訪時無法安排宴請與住宿。”金雞鳴園生活廣場所在的江都路街道辦人大工委副主任付慶偉告訴記者,“通過征求居民的意見,我們引進了一家中端酒店和一家低端酒店,并引入了兩家飯店。”
2023年8月,在引入運營方后,金雞鳴園生活廣場投入運營。推動了社區商業設施的升級改造和業態更新。“我們將原金雞鞋油廠舊廠房煥然一新,打造了金雞鳴園生活廣場,豐富周邊居民消費選擇。”天津市商務局生活服務業處副處長劉旻說。
釋放各類經營用房資源,加快出租轉讓、改造開發,支持引入專業化運營商,統一招商、運營、管理。充分利用周邊空置或過剩的舊廠房、倉庫,以及閑置土地和違法建筑拆后空地等,通過調整或兼容土地用途,改建成貼近居民生活、綜合服務型的社區商業中心、鄰里中心等便民服務設施。一系列更新調整讓金雞鳴園生活廣場附近的居民從中獲益良多。
“自從生活廣場開業,兒女回來看望我們有了住宿吃飯的地方,親情都更濃了。”樂山里社區居民馬萍說道。
“通過整合資源、創新場景、融合多元業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為社區消費帶來活力,促進了社區經濟‘微循環’的暢通。問需于民,因地制宜建設起來的便民生活圈,能夠充分滿足居民日常所需,節省了居民的時間、精力和交通成本。”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桂慕梅說。
動態調整業態 滿足多樣需求
20世紀80至90年代,生活圈概念被引入中國,近年來,生活圈概念尤其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越來越受到重視。2016年,上海市率先開展15分鐘社區生活圈實踐。2018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出臺《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首次在中央部門文件中將生活圈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逐漸成為當前我國在社區尺度完善居民生活服務的重要抓手之一。
時代發展,生活圈的內涵也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業態迭代與動態調整。“我們最初引入的一些業態,因為無法滿足居民需要而進行重新布局。”金雞鳴園運營方、天津物美泓業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隆將記者引到一家連鎖品牌咖啡店前,“這里之前是彩票店,但因經營不善而關閉,我們走訪發現,生活圈內有高等學校、醫院等的居民與職工,對咖啡等門類的飲品需求較高。在咖啡店入駐后,銷量一路攀升。”
針對訴求不同的生活圈群體,天津采取“一圈一策”的策略,制定差異化的建設方案。
以天開園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例,生活圈可輻射2.95萬居民,不同于老舊社區,這里的企業員工及周邊居民學歷高、年紀輕、消費力強、品質化生活需求旺,特點明顯。南開區商務局與生活圈所在的天拖東社區了解到居民文化消費場景不夠豐富,便積極引入中影UE國際影城。影城2024年初開業,設備新、感官好,最大的播放廳可容納300人同時觀影,深受年輕人歡迎。
目前園區商戶已涵蓋超市便利、快餐簡餐、咖啡烘焙、連鎖藥店、生鮮售賣、運動健身等多種業態,這些完備的配套設施,豐富的服務功能,有效保障了天開園入駐企業員工以及周邊居民生活和消費需求。
在濱海新區泰達街道華納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強化“一老一小”服務是居民重點關注的事項。
“對于我們這種雙職工家庭來說,社區的托育中心給我們解決了大難題,既讓我們家長可以更加安心地工作,又能讓孩子得到專業的照料。”家住華納社區的王女士說,自從華納社區引入托育中心后,每月不高于3500元托育費的普惠型托育服務直接解決了帶娃困境,“家里再也不用為寶寶的教育問題而爭吵,歡聲笑語也多了起來”。
“一店一早”、補齊“一菜一修”、服務“一老一小”,這些看似微小的需求,正是居民生活每一環必不可少的“微細胞”。通過精細化的管理進行“一圈一策”的調整,避免“一刀切”式建設。如在老舊社區升級配備例如菜市場、修理鋪等能滿足基礎需求的業態,在一些新興社區優先配備例如健身房、文化娛樂空間與設施等,讓每個便民圈都能實現精準施策,真正實現便民服務的個性化和高效化。
智慧賦能 暢享未來生活圈
在天開園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無人售賣機器隨處皆是,記者看到,在中國供銷合作社的樂樂生鮮無人售賣柜中,水果、飲料、小食應有盡有。“以前在水果店買兩個橘子總感覺不好意思,這里的水果分量剛好夠一個人吃。”在天開園工作的葉虹穎說道。
家住天拖社區的居民姚麗則喜歡上了生活圈內的無人健身房。“這家健身房網上就可以預約,并且24小時隨時都能鍛煉,早上上班前鍛煉一會,感覺一天精神滿滿。”
提供現場交互、無接觸交易、智能結算、自助售賣等服務,提升數字化體驗;推廣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網點動態地圖、“小修小補”便民地圖,引導更多點位“進圖”,讓居民“找得到”。在便民圈的建設過程中,不乏看到科技的身影。
在濱海新區泰達街華納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則借助“泰you愛”及“泰便利”小程序將志愿服務、招生服務、智慧社區、體育場場地預約、演出活動等板塊融入其中。同時,社區制定志愿服務激勵辦法,將服務時長轉化為志愿積分,在華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引入中西部扶貧產品館作為積分兌換站點,以積分反哺的方式回饋志愿者,讓居民在家門口即可參與志愿服務,實現自身價值,不僅為生活添了實惠,還促進了扶貧工作。
未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正朝著更加多樣化和智慧化的方向發展。初期重點在補齊短板,優先發展便利店、早餐點等保障性業態,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隨著發展模式不斷成熟,智能零售終端將逐漸走進社區,自助售貨、線上下單線下送達的即時零售等模式也將得到廣泛推廣。這些創新舉措既保留了傳統“小修小補”服務的生活氣息,又借助技術手段拓寬了服務邊界、提升了服務效率,同時促進了區域就業、釋放了社區消費潛力。
2025年伊始,天津市商務局等18部門印發《天津市進一步提升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水平工作方案》,打造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場景,推動便民商圈與養老服務圈、文化休閑圈、健康健身圈、金融服務圈、快遞服務圈等和融共促,不斷擴大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范圍。
“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能力,努力建成布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范有序、服務優質、商居和諧的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天津市商務局生活服務業處副處長劉旻說道。
智慧化業態創新與多元化融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正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向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邁進,為城市社區服務注入更多溫度與活力。
(本報記者 王藝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