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稱謂考古:從山長到主席的奇幻漂流
中國古代文人結社,雅稱"山長"者掌書院,"社長"者領詩社,偏要在山水草木間尋個謙稱。而今書法家協會的領袖們端坐京城,執狼毫如持權杖,竟對"主席"二字情有獨鐘。某日我查《現代官僚稱謂考》,忽見"主席"詞條下赫然注著:"須配套紅頭文件使用,與真皮座椅、鍍金銘牌構成三位一體圣物"。
坊間傳言,某地書協換屆時,八十老翁顫巍巍掏出放大鏡,將章程中"會長"二字改作"主席",撫須長嘆:"叫會長如何顯我司局級待遇?"此言一出,滿堂墨客醍醐灌頂,自此各市縣書協紛紛改制,生怕"會長"之稱辱沒了那半尺見方的辦公室。
二、官袍與墨汁的化學反應
某次筆會,見一書協要員揮毫,其秘書忙不迭在旁鋪紙。但見筆走龍蛇間,"德藝雙馨"四字未干,落款處"正廳級待遇"五個小楷已躍然紙上。細觀其書法,橫似領導簽字批條,豎如機關公文抬頭,撇捺間暗藏主席臺坐次圖。
更妙者,某省書協獨創"職級墨法":普通會員使三塊錢的"一得閣",理事用定制松煙墨,待到主席揮毫,竟從保險箱請出前朝貢墨,盒上貼滿保密標簽。有后生不解:"這墨與職位何干?"老秘書神秘一笑:"墨分五色,官有九品,墨色不夠黑,怎鎮得住場子?"
三、藝術殿堂還是名利秀場?
某次展覽驚現"主席專廳",內懸丈二匹巨作,題曰《為人民服務》,細看卻是用公章蘸墨蓋就。更有聰明人發現,書協通訊錄暗藏玄機:主席手機號尾數必帶"888",副主席則按排名分配"668""886",至于普通會員,能得個"4"字收尾已屬恩典。
最絕當屬某地"書法院士"評選,候選者不拼臨帖功夫,專比辦公室面積。有參選者憤然:"我這《蘭亭序》臨了三十年!"評委捻須笑答:"王羲之不過是個右軍將軍,按現在算,頂多副軍級。"
四、墨池濁浪幾時休
忽憶啟功先生當年自嘲:"我這一輩子,就是個教書匠。"而今書壇新貴,名片上不印三五行頭銜不敢出門。某日見書協主席座駕,車尾竟貼"文心雕龍"四字,細看竟是交通罰單編號。司機抱怨:"領導說要體現文人風骨,不讓裝警笛,要不早開道了。"
嗟乎!昔年懷素醉寫蕉葉,張旭以發濡墨,俱往矣!今之書壇翹楚,不研"永字八法",專攻"級別八規",不求"鐵畫銀鉤",但追"正部待遇"。不知王羲之若見今日"主席"揮毫,可會驚呼:"爾等寫字還是寫官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