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服裝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成為了社會變遷、文化交匯與時代精神的獨特載體。從商周禮服的莊重典雅,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宮廷的華麗刺繡,服裝不僅是蔽體之物,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縮影。
近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華梅、劉一品合著的《中外服裝史》,該書從適應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發展趨勢目的出發,融合了歷史資料和文化內涵,為讀者呈現了貫穿古今的服裝演進全景圖。
《中外服裝史》書封
華梅,1951年生于天津,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其著作《極簡中國服裝史》被評為“2023年度中國好書”?!度祟惙椢幕瘜W》共100余萬字,榮獲“中國圖書獎”等獎項。
華梅表示,1995年她的專著《人類服飾文化學》的第一章即是“人類服飾史”。三十年后的這本《中外服裝史》,意在為當代大學生和服裝愛好者勾勒出中國和中國之外的國家服裝發展史的梗概?!斑@本書從人類的歷史中抽絲剝繭,從紛繁的服裝文化活動中提取精華,從服裝發展的本身尋找共同點進行斷代,梳理出了中外服裝發展史的清晰脈絡?!?/p>
《中外服裝史》內頁
在介紹歐洲服裝洛可可風格的部分,書中就介紹了中國服裝面料、款式、紋樣曾給西方服裝界帶去的影響。
1700年中國工藝美術品商在巴黎舉辦的一次商品展覽會上,法國貴族、富豪對中國服裝極為追捧。法國1685年派到中國的傳教士(耶穌會士)白晉,在其1697年出版的《中國現狀》一書中介紹中國服裝并大加贊揚,使王室貴族以穿中國服裝為榮。史載1667年某一盛典中,路易十四著全身中國裝束,使全體出席者為之一驚。1699年布爾哥格公爵夫人召請當時返法的傳教士李明(1687年來華,1692年返法),他身穿中國服裝參加舞會,博得了在場觀眾熱烈的喝彩。蓬巴杜夫人也曾穿用飾有中國花鳥的綢裙。法國宮廷還在18世紀的第一個元旦,舉行中國式的慶祝盛典,一時中國趣味不僅吸引了上層社會,而且也影響了整個法國社交界。如開辦中國式旅店,里面的服務人員著中國服裝,游樂場所點中國花燈,放中國煙花,演中國皮影戲,并設中國秋千等,招待人員以中國服裝作為主要裝束??雌饋?,17世紀末葉至18世紀,中國以及東南亞的服裝風格強烈沖擊著西歐,確是掀起一股“中國熱”“東方熱”。西歐著名的拜布林花氈被中國刺繡取而代之。西方人士的服裝傾向,越來越追求質地柔軟和花紋圖案小巧,而且布料的色彩呈現出明快淡雅和濃重柔和并進的趨勢。盡管一些歐洲國家屢次禁止印花棉布和絲綢進口,以保護本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但由此導致的原料稀少更助長了人們穿著的欲望,因此以印花棉布和絲綢做成的長袍短衫一時成為最時髦的服裝。這些雖然不是構成西方服裝上洛可可風格的唯一因素,卻是極重要的原因。
美國“中國風”紡織品 庫珀·休伊特 史密森尼設計博物館藏
18世紀“中國風”(真絲塔夫綢面)女士繡花鞋 美國洛杉磯縣立藝術博物圖
有“中國風”紋樣的法式長裙 1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國服裝東傳日本也是服飾交流史的重要內容。在公元4-7世紀日本古墳時代,當時中國的文化自然以服飾最為外顯,日本統治階級開始穿用上下分裝式服裝,女式稱“衣裳”,男式稱“衣裈”。在一幅古畫《圣德太子像》中,太子頭戴中國式幞頭,身著初唐的服飾,就清楚的表明日本上層人士對中國服裝的推崇。
日本古墳時代男子服裝
日本畫家繪制的《圣德太子像》(局部)
華梅說:“以往出版的服裝史類書籍,主要分為幾種:有專寫某一國家的,如《中國服裝史》;有專寫某一區域的,如《西方服裝史》;還有囊括更大范圍的《世界服裝史》。不過,所謂世界服裝史大多出自歐美學者之手,其內容主要是西歐服裝發展情況,上溯至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近代后涉及美國。不提亞洲,不提非洲。如果提到一點中國的話,也是極簡單的。這本《中外服裝史》按照人類服裝活動的脈絡,側重于中國和歐洲,因為這兩大部分的服裝演進階段性比較明顯,風格又依循總體文化的特征,梳理對比都可以相對順暢和清晰。同時,書中盡可能地兼及日本、印度等始終貫穿在民族風格和宗教信仰之中的服裝風格,以及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原住民和各地區各民族不同的服裝文化,為讀者鋪墊一條研究世界服裝文化的道路?!?/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