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路邊的舊物市場總是藏著無數故事。
張文強,一個普通的歷史老師,偶然在集市上花200元買下一個看似平凡的舊陶壺。
"老人家,這壺多少錢?""五百。""這么舊的壺值這個價?"討價還價后,
他帶著這件不起眼的收藏品回家。
"又買古董了?這次又浪費了多少錢?"妻子李芳撇嘴道。
01
春風拂面,陽光正好。張文強推著自行車,悠閑地穿行在鄉間小路上。這是他每月的固定活動——到郊區的古玩小集市轉轉,尋找可能被忽視的寶貝。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歷史老師,他雖然收入不高,但對古玩的熱愛卻絲毫不減。
今天的集市格外熱鬧,攤位沿著公路兩側延伸了近百米。張文強慢慢地在攤位間穿行,目光不斷掃過各種瓷器、銅器和雜項。大多數都是些不值錢的仿制品,但這絲毫不減他尋寶的熱情。
"老師,看看這個青花瓷碗,明代的,絕對正宗!"一個攤主熱情地招呼道。
張文強禮貌地笑笑,隨手拿起碗看了看,"底部釉色不對,而且紋樣也是現代工藝,最多幾十年歷史。"
攤主訕訕地收回碗,"行家啊,一眼就看出來了。"
就在張文強準備離開的時候,路邊一個簡陋的攤位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一張破舊的小凳上,面前擺放著幾樣雜物——幾個破舊的瓷碗,兩把掉了漆的銅壺,還有一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陶壺。
那個陶壺形狀古樸,呈棕褐色,表面有些斑駁,但整體造型卻十分和諧,壺嘴與壺身的比例恰到好處。最引人注目的是壺身上一圈似有若無的紋飾,在陽光下若隱若現。
"老人家,這個壺多少錢?"張文強蹲下身來,指著那個陶壺問道。
老人慢悠悠地抬起頭,渾濁的眼睛打量著張文強,"這個啊,五百。"
"五百?"張文強有些驚訝,"這么舊的壺值這個價?"
老人輕輕撫摸著陶壺,語氣中帶著幾分懷念,"這壺是我祖上傳下來的,據說有些年頭了。我家境不好,不得已才拿出來賣。你要是喜歡,可以便宜點。"
張文強仔細端詳著這個陶壺。雖然他對古董有些了解,但對陶器卻知之甚少。不過,直覺告訴他這個壺不一般——那種質感,那種包漿,絕非現代工藝能夠輕易復制。
"三百吧,"張文強試探著還價,"我看這壺有些裂痕。"
老人搖搖頭,"這不是裂痕,是窯變。四百,不能再少了。"
兩人你來我往,最終以兩百元成交。張文強小心翼翼地將陶壺裝進背包,心里頗為滿足。就算不是什么珍品,這個價格買個裝飾品也算值了。
回到家中,妻子李芳正在廚房準備晚餐。
"又買古董了?"她看到張文強小心翼翼地從背包取出陶壺,不禁撇了撇嘴,"家里已經堆滿了你的'寶貝',這次又浪費了多少錢?"
"才兩百元,"張文強笑著說,將陶壺放在茶幾上,"你看這造型,這質感,絕對是有些年頭的好東西。"
李芳走過來瞥了一眼,"就這個破壺?兩百塊還不如給孩子買幾本課外書呢。"
"媽,我看挺好看的,"正在寫作業的兒子小強抬起頭,"可以放在我房間嗎?"
"不行,"張文強連忙阻止,"這可不是玩具,要是打碎了可惜了。"
就這樣,陶壺被安置在客廳的展示柜中,成為張文強收藏品中最不起眼的一件。每天放學回家,他都會用專門的雞毛撣子輕輕拂去壺上的灰塵,有時還會端詳許久,似乎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細節。
"你對那個破壺的愛護,比對我都上心,"李芳常常打趣道,"要是你對學校工作也這么上心,說不定早就評上高級教師了。"
張文強只是笑笑,不做辯解。作為一名普通的歷史教師,他知道自己無法改變生活的平淡,但收藏古玩卻能給他帶來一種超越現實的滿足感。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歷史,一個故事,這讓他感到與過去有了某種神秘的聯結。
日子就這樣平靜地流淌,直到一年后,學校因為經費緊張進行人員調整,張文強被迫接受了降薪。這對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我們得節省開支了,"一天晚上,李芳坐在餐桌旁,面前攤著一堆賬單,"小強明年就要上初中了,各種費用只會更多。"
張文強皺著眉頭,"我可以再找些家教來做。"
"你那些古董也該處理了,"李芳直截了當地說,"占地方不說,還花了不少錢,現在正好可以賣掉貼補家用。"
張文強沉默了。他知道妻子說得有道理,但一想到要和自己心愛的收藏品分離,心里就一陣難受。
"給我一點時間,"最終他妥協道,"我會考慮的。"
接下來的日子里,張文強開始整理自己的收藏品,準備逐漸變賣。一些銅器、瓷片和雜項陸續被送到古玩市場,換回了一些錢。但那個陶壺,他始終舍不得出手。
一天晚上,張文強像往常一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正播到一檔古董鑒定節目,專家正在評價一件唐代的陶器。
"唐代的秘色瓷非常珍貴,"電視里的專家說道,"它們通常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青灰色,手感滑膩,器型規整。最重要的是,它們往往有一種特殊的紋飾,如果仔細觀察..."
張文強突然坐直了身體,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專家描述的特征,與他那個陶壺竟有幾分相似!雖然顏色不同,但那種獨特的質感和紋飾,確實有相似之處。
"怎么了?"李芳注意到他的異常反應。
"沒什么,"張文強若有所思地說,"只是覺得這個瓷器挺特別的。"
那晚之后,張文強開始利用業余時間查閱各種關于古代陶瓷的資料。他翻遍了學校圖書館的相關書籍,甚至專門去市圖書館查找更專業的資料。漸漸地,他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自己那個不起眼的陶壺,可能真的有些來頭。
"文強,你這壺確實有點意思,"他的同事、美術老師王教授看過陶壺后說道,"但具體是什么年代的,我也說不準。你最好找專業人士鑒定一下。"
另一位對古玩有研究的朋友則持不同意見,"就這個?現代仿品罷了,別浪費時間了。"
意見不一,讓張文強更加困惑。但內心的直覺告訴他,這個陶壺絕非尋常之物。經過再三考慮,他決定帶著壺去專業機構進行鑒定。
市區有一家頗有名氣的古董鑒定中心,專門為收藏愛好者提供鑒定服務。一個周六的上午,張文強小心翼翼地將陶壺用軟布包好,放入一個特制的木盒中,踏上了尋求真相的旅程。
02
鑒定中心位于市中心一棟古色古香的建筑內,門口懸掛著"國信文物鑒定中心"的牌匾。張文強深吸一口氣,推門而入。
大廳內裝修典雅,幾位客人正坐在休息區等候。接待員是一位年輕女士,面帶職業微笑。
"您好,請問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
"我想鑒定一件陶器,"張文強小心地從包里取出木盒,"不知道流程是怎樣的?"
"首先需要填寫這份表格,"接待員遞給他一份表單,"然后交納基本鑒定費300元,專家會進行初步鑒定。如果需要進一步研究,可能會收取額外費用。"
張文強點點頭,300元不算太貴,但對他現在的經濟狀況來說也不是小數目。他在表格上詳細填寫了自己的信息和陶壺的基本情況,然后交給接待員。
"請在那邊等候,"接待員指向休息區,"李教授會親自為您鑒定,預計等待時間約一小時。"
張文強在休息區坐下,緊張地看著周圍。幾位同樣等待鑒定的藏友正在低聲交談,有人帶來的是青銅器,有人帶來的是古玉,看起來都價值不菲。相比之下,他的陶壺顯得格外樸素。
"您也是來鑒定的?"旁邊一位中年男子問道。
"是啊,"張文強微笑著回答,"帶了一個陶壺,自己也看不準。"
"我帶了一幅字畫,據說是清代名家所作,"男子介紹道,"不過現在市面上贗品太多,還是得請專家看看。您的陶壺來歷不簡單吧?"
"說來慚愧,是在路邊攤上花200元買的,"張文強不好意思地說,"可能什么都不是。"
"別這么說,"男子笑道,"古董這行就是充滿驚喜。我認識一位朋友,在舊貨市場花50塊買了個瓷碗,結果是明代官窯,值幾十萬呢!"
兩人正聊著,接待員走了過來,"張先生,該您了,請跟我來。"
張文強站起身,向男子點點頭,然后跟著接待員走進了一間寬敞的鑒定室。房間正中是一張大桌子,桌子后面坐著一位約六十歲的男子,戴著老花鏡,表情嚴肅。桌子上放著各種鑒定工具,一盞強光燈正對著桌面。
"李教授,這位是張先生,他帶來了一件陶器請您鑒定。"接待員介紹道。
李教授抬頭看了張文強一眼,"把東西放到桌上吧。"
張文強小心翼翼地將木盒放在桌上,打開盒子,取出那個陶壺。李教授戴上白手套,接過陶壺,開始細致地檢查。
他先用放大鏡檢查了壺的外表,然后輕輕敲擊,聽聲音。接著又用小手電照射壺身,觀察紋路。整個過程中,他的表情始終嚴肅,沒有任何明顯的情緒變化。
但就在他檢查到壺底時,張文強注意到他的瞳孔突然微微放大,眼睛里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隨即又恢復了平靜。他多看了幾眼壺底,甚至取出一個更精密的放大鏡仔細觀察。
"您能介紹一下這個壺的來歷嗎?"李教授放下陶壺,語氣平淡地問道。
張文強如實相告,"是在郊區集市上從一位老人那里買的,花了200元。"
"200元啊,"李教授微微點頭,又拿起陶壺看了看,"看來您挺幸運的。"
張文強心跳加速,"這是件有價值的古物嗎?"
李教授將陶壺放回桌上,脫下手套,面無表情地說,"遺憾地告訴您,這是一件仿品,而且仿得并不高明。"
"仿品?"張文強有些失望,但又感到疑惑,"那為什么說我幸運呢?"
"因為您只花了200元,"李教授冷靜地解釋道,"這種仿品在市場上通常賣四五百元,甚至更高。從這個角度看,您確實沒有吃虧。"
張文強覺得有些奇怪,剛才明明看到李教授眼中閃過異樣的光芒,對壺底格外關注,怎么現在又說是仿品?
"能具體說說這是什么時代的仿品嗎?模仿的是哪個朝代的風格?"張文強追問道。
李教授略顯不耐,"這種仿品很常見,大概是模仿宋代的風格,但做工粗糙,釉色也不對。年代的話,最多幾十年。"
就在這時,李教授的助手進來送文件,順便對李教授說,"王董事長剛才打電話來,邀請您晚上共進晚餐。"
李教授點點頭,助手離開后,他的態度突然變得和緩了一些,"張先生,雖然這個壺沒有收藏價值,但作為研究材料還是有些意思的。如果您不介意,我愿意以500元收購,就當做我們鑒定中心的教學樣本。"
張文強愣了一下,心中警覺起來。一件"仿品",李教授竟然愿意出500元購買?這明顯不合常理。
"謝謝您的好意,"張文強委婉地拒絕道,"這個壺雖然不值錢,但畢竟是我第一次購買的古玩,有點紀念意義,暫時不想出手。"
李教授面色微變,但很快恢復平靜,"那隨您便。這是鑒定報告,請簽字確認。"
張文強接過鑒定報告,上面詳細記錄了陶壺的特征,并標注為"現代仿品,無收藏價值"。他簽了字,付了300元鑒定費,然后小心地將陶壺重新包好,放回木盒。
離開鑒定中心時,張文強心情復雜。雖然鑒定結果令人失望,但李教授的異常表現和主動提出購買的行為,讓他產生了懷疑。
回家路上,他在一家咖啡館停下來休息。坐在窗邊,他又一次仔細觀察起那個陶壺。壺底有幾處淺淺的刻痕,看似隨意,卻又透著某種規律。就是這些刻痕引起了李教授的特別關注嗎?
正思考間,一位白發老者走到他桌前,"這位先生,能否借我一支筆?"
張文強回過神來,從包里取出一支筆遞給老人。老人道謝后,目光落在桌上的木盒上,"您這是古董?"
"只是個仿品,"張文強苦笑道,"剛從鑒定中心回來。"
老人似乎來了興趣,"能讓我看看嗎?我年輕時在博物館工作過。"
張文強猶豫了一下,還是打開木盒,取出陶壺。老人戴上老花鏡,小心地接過陶壺,細細觀察。
"嗯,確實是件有趣的器物,"老人若有所思地說,"不知是哪家鑒定中心給您鑒定的?"
"國信文物鑒定中心,李教授親自鑒定的。"
老人聞言,眉頭微皺,"李建國?"
"是的,您認識他?"張文強驚訝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