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人口以上城市才能建3萬人規模體育場,依據在哪?
《共同體》是中國之聲決勝時刻聯合體育大生意推出的體育商業主題對話節目,以“求同存異,聊聊大家共同關心的體育熱點話題”為口號,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國之聲《決勝時刻》欄目期間播出。
近日,體育總局以“一圖讀懂”的格式,發布了《城市公共體育場建設標準》、《城市公共體育館建設標準》、《城市公共游泳館建設標準》三項體育場館建設標準解讀。新的標準對國內體育場館建設工作起到哪些推進作用?3月28日,第189期節目,中國之聲記者張聞、體育大生意營銷副總裁羅冉峰以輪流提問的方式,邀請到廣州珠江體育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坤,分享國內體育場館建設的新推進。
本文為本期節目精華內容摘錄。
場館規模緊跟城市人口規模考量
張聞:今天聊的話題,我和冉峰略有了解,但整體來說是門外漢,所以需要更專業的行業專家觀點。2024年7月,經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發布,由體育總局主編的《城市公共體育場建設標準》《城市公共體育館建設標準》《城市公共游泳館建設標準》正式出臺。近日,體育總局又以“一圖讀懂”的格式,發布了關于這三項標準的解讀。
羅冉峰:是的,雖然我們日常工作經常前往體育場館,對場館內的各個功能區也有不同程度接觸,例如觀眾席、媒體中心,甚至有時候會進入更衣室。但是看了這份標準,我們才對體育場館的具體功能區域架構有更清晰的了解。
另外我們常常說大型場館、小型場館,怎樣才叫大型小型呢?標準里面也比較明確。標準里還提到,原則上人口300萬以上的城市才允許興建超過3萬座席規模的體育場。所以關于城市人口和場館規模之間的對應關系,在這份標準里也十分明確。我很好奇的就是,城市人口與場地規模之間的對應關系,是不是以優化場館使用效率為出發點?
張聞:那就請趙總介紹一下這些標準可能是參考哪些因素制定的。
圖源:《一圖讀懂-體育場》
體育總局經濟司組織標準編制單位制作
趙坤:城市人口跟場館規模、座席數量的關系,首先可以這樣理解。國內對于城市規模的大小,也是以人口數量為區分的。1000萬以上人口被歸類為超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都是些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500萬-1000萬人口是特大城市,例如青島、大連、濟南,當中既有省會城市,也包括一些發達省份里的重要城市。300萬-500萬人口的城市則覆蓋省會城市以及更多一二線城市。所以總的來說300萬以上人口就對應著國內大多數省會城市及一二線城市。
而各類賽事活動主要圍繞著省會城市和一二線城市落地。例如中超、CBA等職業聯賽,以及一些單項國際賽事,都是在省會城市、一線城市辦賽居多。所謂3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允許建設大型場館,其實就是說明,3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是有理由去加強體育場館方面的硬件,去吸引賽事活動落地。
然后我們再從經濟可行性方面來討論。場館的規模體量與場館的建設成本成正比,體量越大成本越高。前期投入成本越高,相應地后期運營壓力也越大。以我們運營的經驗為例,3萬人的體育場,需要每年至少15場大型活動加上常態化開放才能實現收支平衡。這意味著,大型場館所在的地區必須具備足夠的文化消費能力。
最后反過來說,30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賽事活動資源相對有限,不利于大型場館的穩定運營。結合上面提到的這三點,其實可以自上而下地理解城市人口跟場館規模之間的關系。人口越多、賽事機會越多、消費力越強,對場館規模的需求就越大。
場館建設將更考慮后期運營需求
張聞:標準中對場館設施的種類、數量,也有明確的說明。例如多大規模的體育場應該有多大面積的新聞發布廳、有多少個運動員休息室、有沒有輔助場地。那么現在我們已有的場館符合這些標準嗎?如果還沒完全達標的話要如何應對?
趙坤:我們今天討論的這份標準是2024年7月出臺的,涉及到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三種場館。而其實早在2003年,建設部與體育總局就聯合發布過《體育建筑設計規范》,已經對包括體育場館在內的各種體育場地建設有具體的標準數據。
除了標準,我們還要看思路。近年國內體育場館的建設,大部分是以舉辦綜合性運動會或者舉辦體育賽事為切入點興建的。這些場館建設的時候一般都把賽事方面的功能考慮得很周到,配套設施完善。無論是座位數量,還是運動員休息室、裁判員休息室、技術官員辦公室、興奮劑測試點等等功能設施,都基本能滿足需求。
圖源:《一圖讀懂-體育館》
體育總局經濟司組織標準編制單位制作
然而從場館運營的角度來說,其實場館舉辦賽事是間歇性的。全年來看它的經營應該多元化。而不少場館建設之初只考慮賽事功能、沒太關注賽后運營,導致多元化運營時存在痛點。所以行業內一直關注著體育場館的“兩改”——即“機制改”和“功能改”。今天我們主要聊功能改,也就是通過功能改造去增強場館多元化經營的能力。
一個很典型的場景是停車。場館要做其他業態經營、引入大型活動,這時候就會出現停車需求瞬間爆滿的情況。但不少場館的停車位配比不太充裕,實際執行的時候就需要調動周邊其他停車場或者依托場館周邊馬路來設置臨時停車機制。如果有考慮賽后運營的話,停車位配比或周邊停車動線就要設計得更周到一些。整體概念就是需要強化某些配套設施。
張聞:達不到要求的話需要改造嗎?
趙坤:看具體場景。有時候可能會考慮根據活動需要做臨時搭建。例如某些賽事需要特定的功能房間,但是室內的房間不足,那就可能會用臨時搭建的篷房來滿足需求。
場館建設標準還覆蓋環保、能源等領域
羅冉峰:趙總剛才提到,2003年就已經有體育建筑標準指引體育場館建設。那么除了建筑行業的標準之外,在實際的體育場館建設過程中,是否還有其他一些參考標準?
趙坤: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標準肯定不是唯一的。單從建筑行業的角度來說,就有很多其他標準要參照。例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是針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要素設置的標準,會指引包括體育場館在內的建筑項目的建設和運作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精神。
另外有《體育建筑電氣設計規范》,這是201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行業標準,對場館的項目配電、場地照明、常用電氣設備等做了規范和要求。
還有一些針對于國際賽事辦賽、轉播要求的規范,例如照明亮度。國際重大游泳賽事照度要達到2500勒克斯,垂直照度不低于1500勒克斯;籃球賽事照度同樣不低于1500勒克斯。所以如果預期要承辦大型賽事的話,這些照明指標也要考慮。整體來說場館建設不僅要參考體育場館建設標準,還有執行很多建筑或其他行業標準。
圖源:《體育建筑電氣設計規范》
張聞:現在國內有沒有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并不是直接為了配套大型賽事,而是為滿足當地老百姓對體育賽事或文化演出的需求而建設的?
趙坤:有的。場館建設項目落地的根源,既有出于承辦綜合性運動會,也有出于城市發展需要。承辦運動會的例子很常見了,今年廣東承辦十五運會,2023年杭州承辦亞運會、成都承辦大運會,都有相應的大型場館建設項目。
而出于城市發展需要就是主持人所說的滿足當地老百姓需要。它是一種從長期發展角度來考慮的建設項目,考慮到以后承接大型賽事活動的可能,同時也給市民提供健身運動的場地。這兩方面分別覆蓋了市民的演出消費需求和日常鍛煉需求。
就服務市民日常鍛煉需要而言,目前國家正在倡導、各地建設也比較積極的是全民健身型體育綜合體。相對于大型場館來說模式沒那么重,也可以規避大型場館在閑時可能不能有效利用甚至荒廢的問題,整體運營成本較低。這類體育綜合體通過運動場地的多樣性結合商業元素的配比,增強造血功能,達成收支平衡相對更加容易。
張聞:就例如那些體育公園,有游泳館、有田徑跑道,有網球、羽毛球、籃球、足球場地,有機會在城市中心給老百姓提供更多的體育場地。
趙坤:還有政策層面上所說的“金邊銀角”區域,例如高架橋下、社區空地等等,都會做體育綜合體。今年1月國家出臺《關于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全國建設100個左右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這會繼續驅動業內繼續探索體育場地建設的多元化方式。
大型場館選址郊區是大勢所趨
張聞:剛才我提到城市中心的體育場地,是因為我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有個體會,就是新的大型場館越來越趨向建設在城市邊緣。像北京工人體育場這種市中心的體育場,從全國來看比例越來越低。而今年承辦了世界杯預選賽的幾個球場,大連梭魚灣、青島青春足球場、杭州“大蓮花”,都坐落于城市新區或者市區市民通勤距離較遠的區域。是不是這樣的區位設置加大了場館運營的挑戰?
趙坤:確實如此。體育場館有幾大功能,除了體育賽事之外還有演出、全民健身、青少年培訓、會展以及附屬商業體開發等等。大型場館建設在新區,有優勢也有限制。優勢方面,從舉辦大型賽事演出而言,場館建在市郊、新區的話人流疏散更加方便。另外城市中心土地面積有限,往往城市邊緣地帶更容易找到足夠的用地。
但從全民健身和青少年培訓角度來說,郊區場館確實開展難度較大。大部分人的運動習慣是選擇半小時路程以內的場地,如果場館周邊人口較少,日常開放或商業招商的難度都會加大。
雖然郊區大型場館有這種客觀現實問題,但是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場館發展需要一定的培育周期,只要有足夠的大型賽事活動資源導入,場館的影響力、知名度持續提升,那么場館的營收還是能向好的方向改善的。而且城市本身也是發展的,隨著場館周邊的城市配套不斷完善,居民就會增加,進而逐步實現各項業態的平穩發展。
圖源:《體育場館智慧化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羅冉峰:剛才趙總提到場館建設的綠色環保、燈光照明等標準。現在業界有很多關于智慧場館的主張,這方面是否存在規范性的文件?
趙坤:2021年,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大中型體育場館智慧化建設和管理規范》,屬于國內比較早的智慧場館省級標準。2022年體育總局信息中心聯合華為、北京市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發布了《體育場館智慧化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4年7月,體育總局還發布了《體育場館智慧化 信息系統配置要求》等體育行業標準。可見在場館智慧化標準化方面,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標準要求。
我們自己也在做場館智慧化。它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是可能對一些具體的項目來說,這又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所以相關標準的出臺很有意義,既有助于相關工作的推進,又有利于避免盲目追求智慧化,影響場館的運營銷量。
張聞:無論是具體到場館建設的智慧化,還是大形勢方面不同的城市都在新建體育場館,它們都體現著大眾日益高漲的體育健身需求亟待滿足。包括“一場兩館”建設標準在內的標準化文件,則體現著體育場館建設以人為本的原則。合理規劃、合理考慮使用訴求,才能更好地服務體育賽事和群眾體育的開展,更好地服務城市發展。感謝趙總今天的分享,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注: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珠江文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