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出品、必屬精品!
本號為公眾號《校尉講武堂》在頭條的主賬號,此外別無分號。
周六晚首次在西瓜視頻直播,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過去看看。
好萊塢電影中,有個著名的《速度與激情》系列,一共拍了11部,其中最經典的就是第七部,簡稱速7。
校尉不知道,某造車新勢力將主打車型命名為蘇七,是隱喻其一直宣傳的“速度就是信仰”,還是純粹的巧合。
但是顯然,當米速七激進版將數百萬元賽車才有的2秒百米加速體驗拉低到幾十萬元車型的時候,那些迷戀速度與激情的年輕人,最經不起這樣的誘惑。
校尉年輕時,也迷戀過速度帶來的激情,不僅追捧電影,更樂于實踐。
遺憾或者說幸運的是,當年買不起車,自然更沒條件飆車,只能利用長假,一個人躲在單身宿舍內,在電腦上通關賽車游戲,用一次次現實世界無法完成的急速漂移、一次次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騰空飛躍、一次次現實世界無法承受的猛烈撞車,來激發與釋放體內過剩的荷爾蒙。
正因人類尤其是年輕男性對于速度與激情的天然向往,不管是電影世界的《速度與激情》,還是虛擬世界的賽車游戲,亦或是封閉賽道的F1大賽,以及現實社會中的飆車黨,都擁有極其頑強的生命力。
老杜都愛飆車,更何況我等
區別在于,前面三個并不會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安全隱患,因而都是合法的,后者危及公眾安全,因而是非法的。
早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便將騎馬帶來的飛馳感當成最大的樂趣與挑戰。而自工業革命開啟汽車時代之后,歷代車企,從來都是把加速能力當成最大的賣點,以彰顯自身強大的研發能力,以及附加其上的品牌價值。
而他們最主要的比拼方式,是精心打造專門的賽車參加F1比賽,而非把普通人的日常用車變成賽車。
將日常用車與賽車分開,是法律的需要,屬于社會倫理;混淆日常賽車與賽車的界限,則是商業的需要,屬于資本話術。
經過長期的實踐,法律與商業、社會倫理與資本話術最終達成了默契的妥協:車企可以宣傳加速能力,動力強勁的跑車也可以向民間出售,但通過設定價格門檻,跑車卻只能在頂級豪門的小圈子里面流轉。
雖然現實世界的飆車黨,在很大程度上,肯定是受到了電影、游戲、F1賽車以及車企宣傳的影響,但只要維持超強動力車型的稀缺性,它們就不會對公眾交通安全造成太大的影響。
再說句不好聽的話,即便這些豪門子弟將速度與激情復制到現實生活中,一旦出事,他們也賠得起。
但用相對低廉的價格向普通人普及賽車級別的車型,卻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公共安全隱患。
老車企并不傻,如果高端動力車型大規模普及,價格完全能夠降下來,他們為什么不做?
一是高價格產生高利潤,車賣得少,錢未必會少掙。
二是高價格產生高品牌溢價,跑車賣得越貴,其余車型的利潤空間越大。
三是擔心安全,鋼鐵猛獸賣得越多、越向普通人滲透,發生惡性事故的概率越大。
在社會責任、法律風險與長期利潤之間,老車企保持了冷靜、守住了邊界。
不過如此一來,就留下了跑車平民化的藍海市場空間。
對某些殺入新能源車賽道的造車新勢力來說,他們也許是沒有領悟到跑車豪門化的真諦,也許是被跑車平民化的藍海所吸引,卻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片藍海之下的安全風險與道德界限。
跑車需要的是速度與激情,平民日常用車需要的是安全與可靠。肆無忌憚地將跑車平民化,并在忽略安全風險的前提下進行大范圍的宣傳,不是對消費者負責,而是拿消費者當小白鼠。
在燃油車時代,法律容忍車企宣傳動力、法律允許合法賽車,是因為需要通過這種模式,來刺激車企加強研發,推動發動機、車輛操控、燃料等方面的技術提升,而不是為了在民間大面積普及普通人根本控制不了超強動力賽車。
尤其是新能源車普及后,車輛的提速能力已經與發動機技術、燃料技術脫鉤,只是純粹的電力應用技術。相比核動力航母、超高壓輸電,普通小車上的電池動力技術,本身沒太大難度,根本不值得吹噓。
從能源革命的角度看,以電池為動力源的汽車,與用燃油為動力源的汽車,根本就是兩個時代的產品。
因此,用電車與傳統燃油車比提速能力,就好比用機槍與弓箭比射速、用導彈跟投石器比射程,本身就是耍流氓!
真要說電池技術、動力技術,幾家新能源大廠的實力,肯定要遠超新勢力,為什么人家不將提速能力作為賣點?
因為業內人士都知道,提速能力達到百米10秒以內,就已經失去了社會應用價值:在正常的民用公路上,難不成你還想開著汽車起飛?
除了被速度與激情刺激得滿腦子都是荷爾蒙、隨時準備在異性面前耍酷的青少年,但凡是正常的消費者,應該都不會選擇這樣的車型,更不會在普通公路上將它們當賽車開。
因為對普通人的日常用車需求來說,這種超強的加速動力,純粹就是一把不受控制的屠龍寶刀,看似很漂亮,實際很危險。
說白了,別的車商不是看不到這個藍海,只是不愿或者不敢通過這種方式掙錢!
正因難度小,所以個別造車新勢力才能打破其實原本就不存在的技術門檻,以及造車老勢力默默遵守的道德倫理底線,將超過普通人控制能力也超過普通人應用需求的動力賽車,向普通消費者普及。
當然,從技術的角度講,電車加速并非一無是處。比如在無人化戰爭的戰場上,無人車、機器狗等無人化裝備,就都有需要急劇提速的應用場景。
但這并非普遍性的民用需求,即便在戰場上,也只是極偶然的情況才要用到,大多數時間,無人裝備都在低速行進。因此,要試驗這種技術,用無人車、機器狗就足夠了,完全沒必要拿普通民用車當試驗品。
關于新能源車的速度需求,尤其是極端提速能力該不該限制,到這里基本說清楚了。
下面咱們說第二個問題,智駕該不該搞。
先說結論,必須要搞。
前面說了,民用車輛完全沒必要搭載過于先進的加速技術,但在軍事場景中,這種技術依然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因此,加速技術要搞,但民用車輛一定要限制甚至杜絕使用。同理,智駕也要搞,但在向民用轉化尤其是大規模普及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但相比應用場景非常有限的極限提速,在未來的無人化戰場上,智駕乃是根本。
可以想象,任何一種無人化裝備的正常使用,都無時無刻離不開自動駕駛功能。
尤其是在復雜地形,比如山區、城市、地下坑道等作戰場景中,在遠程通信被阻斷的情況下,人工智能驅使下的智駕技術,與側重于戰場惡劣環境下短距離通信的5G技術,就是無人化戰爭的兩大技術保證。
校尉說過,未來的無人化戰爭,應該是高度智能化、去中心化的戰爭模式。
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只要提前設定好作戰要求,無人化裝備就可以自行編組、自行分析戰場態勢、自行分配作戰任務,并且任何一臺裝備都可以隨時變成一線指揮中心。
這就好比朝鮮戰場上的志愿軍,集合起來是正規化的野戰軍,打散之后依然是一個個緊密協作、高度聯動的戰斗小組。
而要實現這一切,就要讓無人化裝備有序、有效地動起來,這就離不開智駕技術的支撐。
比如對環境的探測、識別、分析,以及基于環境分析基礎上的行進路線選擇、行進模式選擇、行進路線分配、作戰任務配屬,便都屬于智駕技術。
顯然,相比在實驗室、賽車場就能搞定的提速試驗,智駕技術,需要更多、更廣泛、更復雜的實際應用場景支撐。
只有依托幾乎無窮無盡的民用場景,才有可能發展出適應各種復雜戰場環境的軍用智駕技術。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放到看似遙不可及實際隨時可能實現的太空時代,不管是人類必須進入深度休眠的星際穿越,還是太空無人飛船、太空無人車在陌生星球的探險,同樣離不開智駕技術。
因此,在民用車輛的發展上,提速能力應該有所限制,但智駕技術一定要大力推動。
當然,前提依然是保證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