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以前是個很節儉的人,自從迷上電商購物,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家里堆滿了網購的東西,很多都沒用過。我跟他聊過很多次,但他總是說看到優惠就忍不住想買。”新疆烏魯木齊市市民李先生為其父親沉迷網購而煩惱。他認為,父親的行為已不是簡單的購物習慣,而是上癮。面對這一困境,李先生和家人嘗試了各種方法,包括與父親溝通、限制網購等,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4月8日《法治日報》)
一天到晚抱著手機,一會兒買個這,一會兒買個那。而最大的問題是,買了很多用不到的東西,堆積在家里,家里都快成超市了。如此網購不僅“傷財”還“傷心”。作為普通的老百姓,不說沒有多少錢,即便金山銀海也經不起“敗家的爹媽”如此折騰。
老年人沉迷網上購物,真的是一種“癮”嗎?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耿娟認為:對很多老年人來說,這種情況不算是心理疾病,而是情感缺失的一種表現。她分析,老年人熱衷網購的背后,有以下幾大原因:其一,社會角色缺失,尋求價值感。商家通過“親”“家人”等親切稱呼,填補了老人心理上的空虛;其二,社交圈縮小,孤獨感加劇。網絡直播中的互動和關懷,某種程度上替代了子女的陪伴,成為他們情感寄托的一種方式。
面對老人沉迷網購,子女們只是咆哮,只是憤怒,只是“奪下手機”,只是設置“兒童模式”,雖然能夠解決一定的問題,但是并非正確解決問題的辦法,治標不治本,猶如“頭疼醫腳”。老人網購成癮,治“心病”還要用“心藥”,也就是說,需要想辦法彌補老人的情感空缺,不能讓孤獨的老人成為“情感的荒漠”。老人網購成癮現象日益凸顯,其背后的病根是“情感空虛”,用“心藥”來治“心病”才是良方。
首先要給予老人足夠的陪伴。子女要多關心老人的生活,增加與老人的溝通交流,陪他們聊天、散步、旅游等,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還是那就話,要“常回家看看”,要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要給爸爸“聊聊天、捶捶背”;社區和社會組織也應發揮積極作用,組織一些適合老年人參與的活動,如文藝演出、健康講座、手工制作等,豐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寬他們的社交圈子,減少他們接觸網購的時間和機會。社區還可以邀請專業人士為老人開展消費知識講座,幫助老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老人網購成癮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子女、社會和老人自身共同努力。不能僅僅依靠“子女奪手機”“設置兒童模式”來解決,而要用真心和耐心去關懷老人。老人網購成癮,病根是“情感空虛”,“情感關懷”才是“治病良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