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時看到一條“吃茄子能治癌癥”的轉發,開會時同事問“Excel表格怎么復制粘貼”,刷短視頻時聽到“地球其實是平的”……你的太陽穴是不是突然突突直跳?這種像被靜電擊中的煩躁感,正在成為數字時代的“新型過敏反應”。它不再只是對“蠢”的嫌棄,更像是現代人在信息爆炸中逐漸失控的認知焦慮。
一、我們為什么越來越“忍不了蠢”?
每天浸泡在短視頻和熱搜里的現代人,大腦就像被裝上自動篩選器。算法不斷投喂我們認同的觀點,朋友圈里飄著相似的人生軌跡,直播間里重復著“三二一上鏈接”的節奏。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信息世界的“無菌環境”——直到某個“反常識”的言論突然刺破這個氣泡,就像無菌室里突然飛進一只蒼蠅。
辦公室新來的實習生第10次問怎么調打印機,家族群里長輩又轉發了“喝醋防新冠”的養生帖,地鐵上有人對著導航軟件反復原地轉圈……這些場景觸發的不只是煩躁,更像是某種認知系統的“排異反應”。我們的大腦在算法投喂下形成了固定認知路徑,就像每天走同一條路的人突然被要求翻山越嶺,第一反應不是探索而是抗拒。
更隱秘的是,嫌棄“蠢”正在成為新型社交貨幣。當我們在聊天群里吐槽“今天又遇到個傻子”,在豆瓣發帖嘲笑“人類迷惑行為”,實際上是在用他人的“蠢”來確認自己的“聰明”。這種優越感像廉價奶茶帶來的短暫愉悅——甜膩過后是更深的空虛。
二、“聰明”和“愚蠢”之間的認知迷霧
那個總記不住WiFi密碼的鄰居大媽,可能腌得一手驚艷的泡菜;會議上搞不清PPT動畫的程序員,閉著眼都能修復復雜的系統bug。我們習慣用學歷證書和反應速度丈量智商,卻忘記人類認知本就是個“多頻道接收器”。
朋友圈里精致的讀書筆記可能是復制粘貼的,脫口而出的網絡熱梗也許只是鸚鵡學舌。那些被我們蓋章“蠢”的行為,有時不過是認知時差——就像父母永遠搞不清手機截屏和拍照的區別,我們小時候不也曾分不清韭菜和麥苗?
短視頻平臺上的“反智”言論,很多是被算法刻意投喂的表演。當博主們發現“裝傻”能收割流量,評論區里的憤怒就成了最好的助推器。我們以為自己站在智商高地俯視,其實不過是流量游戲里的NPC。
三、在“厭蠢”成為習慣之前
下次想翻白眼時,試著把“這人怎么這么蠢”換成“他經歷過什么才會這樣想”。那個總記不住你名字的同事,可能正在經歷產后健忘;堅持“手機輻射致癌”的親戚,或許曾親眼見過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悲劇。認知差異的背后,往往站著不同的人生腳本。
在地鐵里看到有人掃碼下載詐騙APP,與其在心里冷笑“這都能上當”,不如上前輕輕提醒。保留一點“多管閑事”的善意,就像給認知世界留一扇通風的窗。畢竟誰都有過被時代列車甩下的時刻——還記得第一次用自助結賬機時的手足無措嗎?
試著每周關掉算法推薦,主動點開那些“看著就煩”的賬號。當養生號推送“生吃泥鰍排毒”,科普號恰好解釋寄生蟲風險;當情感博主鼓吹“不給彩禮就是不愛你”,法律博主正在分析婚姻財產制度。讓不同聲音在腦海里吵架,比活在同溫層里有趣得多。
結語:給認知留點“緩沖地帶”
在這個萬物皆可量化的時代,“厭蠢癥”本質是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我們用智商分數、學歷標簽、反應速度搭建認知護城河,卻把鮮活的世界壓縮成非黑即白的判斷題。真正的認知成熟,或許是從接受“有些答案本來就有多個解題步驟”開始的。
下次再被“蠢”到的時候,不妨泡杯茶,看著茶葉在熱水里舒展沉浮——有的懸浮水面,有的沉入杯底,但最終都貢獻了同一杯茶的滋味。認知的參差本就是這個世界的調味劑,我們嫌棄的“愚蠢”,或許只是還沒學會欣賞的另類聰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