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開刀,一根針就能‘凍死’腫瘤?”這聽起來像科幻的情節,如今在古城區人民醫院真實上演。近日,北京知名介入專家馮華松教授親臨麗江,成功完成古城區人民醫院首例“復合式冷熱消融術”,讓一名68歲高風險肺部腫瘤患者重獲新生,這也是麗江市首例腫瘤復合式冷熱消融術。
據了解,患者因“發現肺部陰影9月余”到古城區人民醫院就診,曾輾轉多家醫院卻因病灶緊貼大血管、活檢及手術風險極高被婉拒。傳統開胸手術對年近七旬的他而言猶如“生死關”,而拖延治療又可能讓腫瘤擴散。直到患者家屬偶然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北京知名介入專家馮華松教授要來麗江坐診的消息,才抱著最后一線希望趕到古城區人民醫院:“沒想到這一來,就遇上了救命的機會。”
馮華松
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城區人民醫院特聘銀齡醫師,曾任國際氬氦靶向治療委員會理事,亞洲冷凍治療學會常委、資深名譽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兼腫瘤消融治療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呼吸內鏡和介入學分會常委,北京醫學會介入學分會常委等。
從2001年起在國內率先開展CT引導經皮冷凍消融治療肺癌和肝癌等實體腫瘤新技術,迄今已完成10000余例腫瘤消融手術,是我國最早開展和治療病例最多的知名專家之一。2007年獲國際冷凍外科學會“杰出貢獻獎”。發表學術論文140篇,先后負責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和軍隊科研課題1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古城區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石寶秀介紹,馮華松教授此次麗江之行原本計劃開展常規診療活動,但在了解到當地腫瘤患者的實際需求后,主動提出要帶教開展復合式冷熱消融手術。
考慮患者年紀大、病灶臨近大血管、無法耐受傳統大手術,馮華松教授通過詳細的影像學評估,決定經皮肺穿刺取活檢明確病因,同時用“復合式冷熱消融技術”消滅病灶。
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在CT的實時引導下,馮華松教授將直徑僅2毫米的消融探針精準送達腫瘤中心。
“開始冷凍。”隨著指令下達,探針尖端溫度瞬間降至-196℃,腫瘤組織被冰晶包裹。十分鐘后,“開始加熱。”溫度又驟升至80℃,冰火交替間,腫瘤細胞被徹底摧毀。整個過程中,馮華松教授緊盯著屏幕,確保消融范圍精確覆蓋病灶,又不傷及周邊血管。
術后,患者胸壁僅留下一個針眼大小的創口,無需縫合。更令人驚喜的是,術后當天他就能下床活動,三天后順利出院。“簡直不敢相信,這么大的手術居然像打了一針似的。”患者家屬感慨道。
當天,馮華松教授及古城區人民醫院醫療團隊還對另外一位肺結節患者進行了復合式冷熱消融術。目前,兩位患者均狀態穩定,恢復良好。
復合式冷熱消融術,是我國自主研發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消融療法。該技術以液氮為冷凍媒介,進行冷凍治療,再通過無水乙醇迅速實現組織復熱,對腫瘤組織實施從-196℃至80℃的極端冷熱交替打擊,有效實現對腫瘤組織的原位滅活。主要用于肺癌、肺結節、肝癌、腎癌、骨腫瘤等治療。相比于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復合式冷熱消融術除了具有創傷小、副作用低、恢復快等特點外,還具有較少引起局部疼痛的治療優勢,特別適合于“挨著”疼痛敏感部位的腫瘤治療,如:鄰近胸膜或有骨轉移引起骨質破壞的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患者無痛感。
馮華松教授補充道:“這項技術最大的意義在于,它為那些被判'無法手術'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
從“談癌色變”到“精準微創”,醫療技術的進步正不斷改寫生命的故事。此次麗江首例復合式冷熱消融手術的成功,不僅是古城區人民醫院技術實力的飛躍,更標志著滇西北腫瘤治療邁入“超微創時代”。未來,隨著專家幫扶常態化,更多“不可能”將變成“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