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記者 殷文靜)近日,南京眼旅游景區又添新景,一座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徽派建筑群——和園正式對外開放,在清明小長假期間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和園的歷史可追溯至200多年前,它原是何氏后人為紀念明崇禎年間大學士何如寵修建的專祠,原名為“何相祠堂”。南京青奧會開幕前夕,何相祠堂從江西婺源整體異地保護遷建至南京。因“和”“何”同音,且蘊含和諧美好之意,便將其命名為“和園”。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祠堂的主人何如寵與南京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晚年生活在南京,如今南京保存完好的狀元故居——秦大士故居,曾是何如寵的舊居。而婺源在長達上千年的時間里曾是古徽州的一部分,其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也是它重要的文化坐標,因此現在的和園保留了徽派建筑的獨特風格。
如今,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的婺源,金燦燦的油菜花在山間大地鋪開如詩長卷。與此同時,毗鄰大片油菜花海的和園,在建鄴綻放著屬于徽派建筑的魅力。
和園占地18畝,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內院占地9畝,主體建筑為三進兩院,由祠門、享堂、寢堂三個部分構成,建筑風格與婺源著名的“百柱宗祠”相似。
走近和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祠門。古徽州建造祠堂很重視“門面”氣派,這里的祠門為最高規格的五鳳樓樣式。門樓上方飛檐翼角被稱為朱雀,民間稱之為鳳凰,五對翼角如鳳凰展翅,寄意家族人才輩出。門頭冬瓜梁上雕刻著精美的九世同堂《百忍圖》,寄托著家族和睦、長盛不衰的美好愿景;冬瓜梁上方雕刻的《九獅拜象》圖,則蘊含“萬象回春、九州同樂”之意。
穿過祠門,便來到開闊明亮的享堂,這里是宗族聚會之所。庭中的雙面戲臺堪稱和園一絕,它是全國木結構里唯一且最大的雙面戲臺,又稱“鴛鴦戲臺”或“晴雨戲臺”。南京青奧會期間,著名昆曲演員沈豐英曾在此一戲雙演,正面表演青春版《牡丹亭》,背面表演古典版,熱鬧非凡。從戲臺頂部建筑構造可以看到徽派建筑的典型特點,青磚、小瓦、馬頭墻,左右各有3個流檐翹角,北戲臺有4個流檐翹角,一共10個,寓意十全十美。戲臺上方冬瓜梁上雕刻的是“郭子儀拜壽”“攜子上朝”等典故,都展現了徽派建筑的精湛工藝。
再往里走便是寢堂,這里是安放祖先神位的莊嚴之地。何如寵作為明末一代名臣,其忠孝兩全備受贊譽,寢堂上懸有崇禎皇帝手書的御匾“黃閣調元”,彰顯其榮登宰相之位、執掌天下大政的功績。
目前,和園的主體空間已對游客開放。除了主體建筑,在祠堂之側還有一座“芝岳別院”為江南園林風格,回廊環繞,曲徑通幽,修繕提升后也將和游客們見面。
這座融合歷史文化與建筑藝術的和園,已成為南京旅游的新亮點。其所在的南京眼旅游景區景色宜人,毗鄰大片油菜花海的和園,更添一份春日的浪漫。眾多市民游客走進和園,在青磚小瓦、木雕石刻間,探尋歷史的痕跡,沉浸式感受徽派建筑的獨特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