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即四野)的林總和華野(即三野)的粟裕,都是我軍最頂級的名將,指揮風格卻截然不同。但毛主席就是知人善任,把他們放到最佳的位置,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用,產生了巨大的戰(zhàn)果。
一、在東野打仗,啥也不需要問
在東野打仗,幾乎事無巨細,一切都安排好了,事前就告訴你要干什么,有什么風險,要準備什么,門門清,你幾乎啥也不需要問,
東野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參謀部制度,所有的師每到一地必須報告自己的位置和當前的情況,讓東野可以順利地完成直接指揮到師的軍事行動,在必要時候,比如攻擊錦州,野司也可精確到營一級的火力配置指揮。也就是說,營一級就可以不用考慮我要怎么打仗,能力不行,野司參謀部幫你兜底。
但就算有參謀部兜底,林總對于東野指戰(zhàn)員的軍事素質要求還是很高的,經常手把手教指戰(zhàn)員打仗。具體可以參考楊成武寫的《林彪軍團長教我怎樣當師長 》,該文對于當師長描述得非常詳細,如果你是指戰(zhàn)員,對于怎么打仗,你啥也不需要問,先讀這篇文章再說。
此外,即使對于士兵,東野也有一整套規(guī)范流程,總結起來就是六大戰(zhàn)術:“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戰(zhàn)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比如“三三制”戰(zhàn)術?,其實就是教科書的軍事作業(yè),林總要求步兵班分為3-4個戰(zhàn)斗小組,每組3人,呈三角隊形交替掩護推進。每人間距5-8米,避免敵軍火力覆蓋造成集體傷亡。這種細節(jié)設計使士兵在沖鋒時既能保持火力密度,又最大限度減少傷亡。
可以說,林總打仗精于謀劃,東野上下都知道怎么該怎么做,啥不需要問。
二、在華野打仗,啥也別問
在華野打仗,跟著粟裕大將,你啥也別問,因為問了可能也沒答案。
粟裕大將用兵天馬行空,經常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機一動,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他喜歡用大迂回、大包抄的戰(zhàn)術,將有限的兵力用于攻堅,撕開敵軍的防線,然后打出震撼性的勝利。可以說,在打之前,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要打哪一個。
豫東戰(zhàn)役,粟裕本來與山東兵團的許世友相互打配合,率軍攻下開封,全軍非常高興,因為這是我軍打下的第一個省會城市。如果沒有其他情況,估計粟裕就會守住開封,但就在這個時候蔣介石派兵想奪回開封。此刻粟裕靈機一動,抓住戰(zhàn)機,居然放棄了開封,直接帶兵出去全殲國民黨區(qū)壽年兵團。這種戰(zhàn)法,完全就是天馬行空的想法,敵人想不到,恐怕粟裕在區(qū)壽年來之前也想不到。
1947年孟良崮戰(zhàn)役時,粟裕為了尋覓戰(zhàn)機,他頻繁調動華野各主力縱隊,來回穿梭奔襲,戰(zhàn)士們天天爬山,有時候轉山頭,有時候向北走,有時候向南走,根本搞不清粟裕到底想要干什么。只有粟裕才知道,只有在部隊奔跑中,才能找到戰(zhàn)機,邊走邊打,殲滅74師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功于華野能夠大范圍迂回跑動。
可以說,跟著粟裕打仗,就好比在現(xiàn)實中,你的上級上一刻還讓你去北京拜訪客戶,下一秒可能就讓你2小時內準備好材料去上海參加競標,你說你想要問上級下一步要干嘛?可能真的沒答案。
正因為林總的謀劃精密,啥也安排好,所以毛主席讓東野負責遼沈戰(zhàn)役,因為東野最主要的職責是要護住東北這個基本盤,至于殲滅多少敵人是次要考慮。
也正因為粟裕打仗的靈機一動,善于捕捉戰(zhàn)場機會,所以毛主席讓華野負責淮海戰(zhàn)役,因為華野最主要的職責是殲滅敵人,而不是建立根據(jù)地,這在毛主席發(fā)的電報《對粟裕部在寬大區(qū)域機動作戰(zhàn)的指示》,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即華野“一定要有殲滅多少敵人的想法,能殲多少即算多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