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的田野調查,無論是發生在身邊還是遠方,都能給我們帶來對真實社會的感受和洞察,這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珍貴。據粗略估計,當前中國互聯網用戶每天上網的時間超過5小時,超過70%的人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有三分之二的信息是通過視頻平臺、社交平臺等大眾平臺獲得的。
這些大眾平臺很多都會使用智能算法來推送信息,信息的生產者大多是普通用戶,其中不乏以流量和關注度為目的的信息炒作者。在主要信息源包圍之下,人們常常被層層包裹在“信息繭房”之中,表面上自由、開放、廣闊的信息獲取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是狹隘、被操控甚至是被“定點投喂”的。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種為每個人量身定做的虛構現實卻是以用戶自由獲取的方式呈現的。人們的自由、自主和開放感也變成了虛構現實的一部分??梢哉f,一個人如果主要靠網絡來獲得信息和認識,那么他生命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生活在虛構的社會中。在這個社會中,熱點事件、重要議題以及各種熱搜,表面上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結果,而實際上很可能是操縱大眾注意力的原因。
人們在這個虛構社會中的意見和態度很容易變成泛濫的洪流,自己的心態又被這些洪流所裹挾,成為裹挾其他人的力量。要在洪流中巋然不動,關鍵是要讓自己扎根于真實社會之中。真實社會的大多數人并不在網上發聲,而是一如既往地生產和生活。在網上一呼百應的“大V”或者四面出擊的“鍵盤俠”,在真實社會中很多都是普通人,與在網上的形象和行為形成很大反差。
他們在真實社會中不能擺脫社會關系的纏繞牽掛以及面對理想與現實時的糾結,這些構成真實社會的基本要素在網絡上經常被掩蓋或視而不見,人們在虛擬社會中更傾向于做一個旁觀者或評論者。
越來越多利用網絡進行社會調查,是當前的一個發展取向,也有些人在探索網絡的田野調查或田野民族志。田野調查的本質特點在于心靈的感通而非語言的交流,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心知其意”。
盡管網絡田野調查能幫助我們迅速“見到”遠方的研究對象,能夠和他們“面對面”地交談,無疑極大拓展了田野調查的應用范圍,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田野調查所獨有的優勢,這是網絡田野調查的最大局限所在。
當前社會的迅速數字化、智能化,使得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以數字分析來代替社會現實。每個人的生活雖然是真實的,對他人、社會和世界的理解卻越來越數字化和虛擬化。
在這個意義上,田野調查不僅是社會和政策研究的事,也是數字時代每一個人認識自我和認識社會的重要工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