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阿姨分享了一條視頻,卻引發了全網討論,狠狠撕開了當下社會最殘酷的真相!
她的視頻標題是:“記錄美好生活。”
可這位阿姨眼中的“美好生活”卻是:幾十個人擠在一間宿舍里,簡陋的大棚里支了十幾張破敗的上下床,空氣悶熱潮濕。
圖上的婦女們來自天南海北,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采茶女。
初次聽到采茶女,相信不少網友浮現在腦海中的形象,都是小家碧玉的妙齡女子在層層疊巒的茶園里采摘茶葉。
可實際上呢?泥濘的山路,稍不注意就會從山上滾下去。
昏暗的燈光中,幾十個人擠在一間大通鋪里,各種雜物隨意堆放,這還算是條件好的了,因為還有倒霉的,沒有床位,就只能躺在外面的走廊上。
有博主不信邪,于是親自趕到當地查看情況。只見博主剛到鎮子上,就能看到不少的采茶女頂著烈日在茶山上勞作。
接著等車子駛進住宿的地方,發現采茶女住宿的地方,確實十分具有年代感。即使這會房間里沒人,但依然能感到房間的憋屈。
很快到了飯點,博主見到一位大娘正在把饅頭塞進麻袋里,準備帶茶山上。沒錯,這些饅頭,正是采茶女的午飯。
而博主上山時可以依靠一個簡易小火車,由于山太陡峭了,這個小火車,看著很危險,實則一點也不安全。
這就是不少采茶女的真實處境,對此大部分網友都為她們感到心疼,可也有人覺得這和自己無關。
“是我逼著他們干活嗎?”
這些輕飄飄的話卻顯露出自身的無知。
幾十號人就那么擠在一個鐵棚子里頭,每天吃沒滋味的白水涮面條,是她們喜歡嗎?
那清湯寡水的素面,根本就沒多少營養,可她們還是得吃,因為這可能就是能填飽肚子的最便宜的食物了
要是生活能有別的選擇,誰會閑的沒事干跑這里來?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個視頻:上海的一家餐廳內,一顆生菜的價格就達到了188元!
這個價格已經比部分采茶女的一天的辛苦賺的錢都要高了。
富人的生活,窮人難以想象;窮人的艱辛,富人也難以估計。
在凌晨四點的勞務市場,為了蹲到工作,不少人天不亮就出門了。被問及想干什么活,大爺二話不說,只說自己啥都干。
而在在韓國濟州島,有一群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女性。
她們共同的的名字是“海女”。
她們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捕撈貝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在水下10米深的地方屏住呼吸長達三分鐘。
如今,許多人已經超過60歲,其中最年輕的潛水員當時38歲,而最年長的則超過90歲。
海女每天的工作時長往往達到5小時,通過不間斷的分鐘憋氣下水捕撈大量海鮮,成為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
韓國濟州島的海女,忍受著肺部壓力打撈海產。
中國浙江的采茶女,睡大通鋪吃清湯面。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富和窮只不過是同一世界的兩種參差。
正如人人只知道大吉嶺茶的盛名,盛名之下一代又一代采茶工的苦難無人了解。
如今在互聯網的大數據下,兩種極其割裂的現實被呈現在大家面前,令人唏噓。
依稀記得高中時學工的課文《包身工》,在1936年的上海,那些被當作牲畜對待的包身工,被喚作“豬玀”,睡在七尺寬、十二尺深的格子鋪里,換衣服的羞恥都被時間和饑餓磨沒。
2025年的浙江,這些采茶工,被安排住在這樣的簡陋屋子里,沒有隔斷、沒有姓名。他們是“臨時工”,他們從來不在宣傳茶葉的鏡頭里,也不出現在公共討論中。
他們在春天里采摘鮮嫩的茶葉,卻活得像秋天干枯的落葉。
但生活即使這樣了,他們也對生活充滿希望,一起唱歌、唱戲。
也許去采茶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解壓”,在這里他們不是“母親”、不是“妻子”,工作閑暇之余一起表演,他們可能并不覺得這個環境多么惡劣。
“畢竟是來打工的”。
但是雇傭者有必要維護他們的尊嚴,他們是人,不是動物,不能像“豬玀”一樣隨意被安置在這樣擁擠的地方,不能只吃白水煮面條。
社會就像一個大家庭,底層的人們也是這個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的生活狀況就像一面鏡子,能反映出這個社會很多的問題。
我們應該把目光分向向他們,去共同為改善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況出一份力,讓這個社會充滿更多的愛和關懷。
參考信源:
美麗浙江官方賬號:
2024-05-1508:44 文明雜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