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求學圓夢行動”的首批試點單位,浙江省總工會本級5年來已累計投入8700余萬元資金,資助7萬余名職工實現“學歷+技能”的“雙提升”,不僅交出了亮眼的“民生答卷”,也為全國以“求學圓夢行動”深化產改工作提供了鮮活樣本。
破局:實現從“獨自奏”到“攜手彈”的部門聯動
浙江是制造業大省,產業工人隊伍歷來是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2019年,省總工會與省教育廳、省人力社保廳、省財政廳聯合發文組織開展“雙提升行動”,成為全國首個四部門聯合發文共同實施“求學圓夢行動”的省份。工會牽頭抓總,教育部門發揮教育資源優勢,人力社保部門用好職業技能成長通道,相關部門配合監督指導企業用足用好職工教育經費,這種打破行政壁壘的合力“政策包”有效破解了“多頭管理、資源分散”的痼疾,為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通的“雙提升行動”服務體系提供了機制保障。
隨著頂層制度設計落實落細,職工同步實現“學歷提升+技能晉級”的美好圖景成為可能。如今,全省“雙提升行動”已蔚然成風,各級工會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相應的“雙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各市、縣(市、區)總工會和鄉鎮(街道、開發區)工會及企業工會都可以予以配套資助,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正在各級各部門共同扶持下茁壯成長。
突圍:打造從“等風來”到“送上門”的暖心工程
“沒時間、缺渠道、怕負擔……”這是很多產業工人在面對“雙提升行動”時的普遍顧慮,雖然知道是個好事情,但心里不免會猶豫。針對這一工學矛盾突出的現實難題,浙江工會和各部門及時轉換工作思路,變原來的“坐等申請”為“主動服務”,創新構建“互聯網+職工教育”生態圈,為有需求的職工打造了從“等風來”到“送上門”的暖心工程。
為方便職工能更好地參與到“雙提升行動”中來,省總工會開發建設了浙江省職工教育平臺和“浙里辦”—“數字工會”—“雙提升”應用系統,通過全鏈路優化實現便捷申報、自動審核、直接撥付;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根據浙江現代產業發展布局,主動對接職工需求,調整專業設置,采取聯合辦班、設立重修班等方式送教上門;浙江開放大學建設了“學分銀行”,將職工各類學習培訓轉換成學分進行累積,對符合條件的及時提供學習成果認證轉換;省數據局通過數字賦能,打通教育部學信網、全省技能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數據庫,實現系統自動比對審核。
裂變:放大從“一個人”到“一群匠”的共富效應
2022年,省總工會首次在深化“雙提升行動”補助申報中明確“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是本省工會會員即可作為補助對象”,不需要“用人單位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條件。從此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被非常便捷地納入到了“求學圓夢行動”的“朋友圈”當中,這是浙江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堅持。
在杭州,西湖區總工會依托浙江開放大學辦學資源,在該校成立“小哥學院”,提出3年內出資100萬元資金、資助100名“小哥”上大學的目標。為了加大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支持力度,浙江工會還在“小哥學院”等試點基礎上開設申報“綠色通道”,向浙江順豐速運等頭部平臺企業職工實施定向資助。從“流水線”到“大學堂”,從“打工者”到“金藍領”,從“一個人”到“一群匠”,浙江“雙提升行動”不僅改變了職工的個體命運,也放大了人才的共富效應,激活了產業發展的長久動能。
“‘雙提升行動’已連續多年列入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重點工作任務,今年還將持續推進資助人數、資助經費‘雙擴面’。”省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浙江將錨定全國廣泛實施求學圓夢行動的新目標,再出實招、硬招,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舞臺,以深化產改為抓手,助推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
(浙江工人日報記者李凡)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