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輛開啟高速NOA(導航輔助駕駛)的小米SU7在安徽銅陵高速上失控撞向隔離帶,車輛爆燃致3名女大學生身亡。這場悲劇撕開了智能駕駛行業繁榮表象下的隱秘傷口——當車企用“智駕”概念收割市場時,消費者卻在技術與法律的夾縫中“裸奔” 。
一、被營銷“偷襲”的消費者認知
“智駕”一詞,本是中國造車新勢力發明的營銷話術。國際通用的自動駕駛分級(L0-L5)中并無此概念,它模糊了輔助駕駛(L2)與自動駕駛(L3+)的界限,讓消費者誤以為“開車的是系統,背鍋的是自己”。正如專家蘇奎所言,這像“讓初中生考微積分”——車企暗示系統能獨立應對復雜路況,事故后卻搬出國標稱“責任在駕駛員”。
更諷刺的是,用戶手冊中的“輔助駕駛”與發布會上的“解放雙手”形成割裂。車企用“L2.999”“無圖全國開”等話術造勢,自媒體則通過“放手睡覺”“無人駕駛”的測試視頻博取流量,共同編織出一張“技術成熟”的幻網。一位遇難者母親哭訴:“女兒總說智駕安全,誰能想到2秒內就要人命?”
二、監管真空下的“三無”困局
當前智駕行業面臨三重尷尬:
無標準:國內尚無L3級自動駕駛準入法規,車企以“輔助駕駛”之名行“自動駕駛”之實,監管無從下手;
無責任:事故責任始終由駕駛員承擔,但系統突發故障或誤導性提示(如誤判障礙物)可能直接導致悲劇;
無底線:部分車企為搶占市場,將未經驗證的智駕功能倉促上車。有車主投訴,系統在匝道突然失控變道,客服卻以“數據更新”搪塞。
更嚴峻的是,智駕供應商正陷入“爆單與爆雷”的冰火兩重天。頭部企業靠車企訂單穩居市場,而縱目科技、禾多科技等二線廠商因技術路線偏差、資金鏈斷裂瀕臨倒閉。這場技術躍進背后,實則是資本裹挾下的無序競賽。
三、安全與便利的天平該如何傾斜?
智能駕駛的初衷本是提升安全,但現實卻充滿悖論:
“教練車”困境:L2級系統如同駕校學員,需人類“教練員”全程監控,但研究表明,人類在無需操作時極易分心(自動化自滿效應);
接管風險:系統緊急退出時,駕駛員從放松狀態切換至應激反應的平均時間遠超2秒,而此次事故正發生在接管瞬間;
技術局限:即便搭載激光雷達與高精地圖,系統在暴雨、逆光等場景下仍可能“失明”。某車企技術負責人坦言:“純視覺方案的成本優勢,是用可靠性換的。”
四、偷襲過后,行業該走向何方?
小米事故并非孤例。特斯拉Autopilot致死、問界M7追尾起火等事件早已敲響警鐘,但行業反思始終停留在“聲明”層面。要打破困局,需多方聯動:
車企:摒棄“文字游戲”,明確功能邊界。如沃爾沃將“安全檔案室”作為CEO上任第一課,警示技術必須敬畏生命;
監管:盡快出臺L3級法規,嚴控宣傳用語。參考歐盟對特斯拉FSD的限制,要求智駕功能匹配運行條件(如限速、路段);
消費者:認清“智駕≠自動駕駛”,保持雙手不離方向盤、視線不離開路面。畢竟,再先進的算法,也抵不過概率與人性。
結語
智駕本應是技術賦能的曙光,而非資本游戲的犧牲品。當車企用“偷襲”戰術繞過安全堡壘時,每一次事故都在透支公眾信任。或許正如歐陽明高院士所言:“L3級自動駕駛尚未成熟,全民智駕更需慎提。”在生命面前,慢,才是真正的快。
#智駕是光天化日下的偷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