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弘
近日,中亞五國與歐盟領導人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行“中亞-歐盟”峰會,宣布建立戰略伙伴關系。近年來,全球主要力量開始加碼中亞外交,升級與中亞五國的關系,建立定期戰略對話機制,密切在戰略、安全和經貿等領域的合作,中亞在全球事務中的戰略地位正迅速上升。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后,中亞五國的戰略自主意識不斷深化,不斷強化地區集體身份認同,并建立穩定的中亞國家元首協商會議機制,協調地區合作和戰略發展,推動加強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戰略對話。中亞先后與俄羅斯、美國、中國、歐盟、日本、韓國和印度建立“C5+1”合作模式,在地區安全、資源開發和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多層次合作。
首先,中亞的地緣意義吸引大國重視。近年來,歐洲和中東地區的地緣安全危機頻發,大國開始重新審視中亞的戰略意義。中亞連接歐洲、亞洲,在當今的國際政治和全球經濟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大國的地區發展倡議也紛紛聚焦中亞,中國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中亞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升級,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鞏固地區傳統的經濟和人文合作,歐盟的“全球門戶投資計劃”為中亞發展注入活力。通過中亞的東西和南北交通走廊建設促進中亞基礎設施指數級的擴展,正在將中亞從“內陸洼地”轉變為“全球供應鏈樞紐”。
中亞的戰略資源吸引力上升。在地緣經濟多極化背景下,“資源多元化”成為國際合作新范式,“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新規則。中亞坐擁全球38.6%的錳礦儲量以及30%的鉻儲量,其戰略資源庫引發新一輪全球爭奪。歐盟已將中亞定位為“能源新邊疆”,重點開發稀土與基建合作;俄羅斯強化傳統能源紐帶,中國深化產能合作,美日印則尋求技術換資源的新路徑。
其次,中亞整體外交影響力上升。中亞國家在多邊合作中采取“平衡外交”策略,試圖在俄羅斯、中國、歐盟和美國之間維持靈活性,以最大化經濟利益。這種策略使得中亞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舞臺,各國紛紛加大在中亞的外交投入。中亞國家在大國博弈中展現出驚人的戰略靈活性。哈薩克斯坦托卡耶夫政府即是如此,既接受歐盟的制度輸出,又與俄羅斯保持傳統紐帶,更積極擁抱中國的市場機遇。
中亞成為大國外交新焦點,必然會增強中亞五國的影響力,也會有利于中亞地區基礎設施、能源開發和貿易往來。大國投入增加帶動了中亞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開發和貿易往來,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推動的“中歐班列”,歐盟力推的“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及俄羅斯、伊朗和印度推動的南北運輸走廊,使得中亞地區的交通物流網絡更加便捷,必然會提升中亞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大國共同支持中亞應對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威脅,也會有助于地區發展、穩定。
最后,大國競爭可能導致中亞地區形勢復雜化。隨著多極格局的不斷發展,大國在中亞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各國將加大在中亞的外交投入,爭奪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例如,美國可能會采取更加積極的外交策略,加強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和安全合作。美國、歐盟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可能導致地區局勢復雜化。雖然中亞國家在大國博弈中展現出戰略靈活性,但外交獨立性也可能受到影響。
中亞的穩定與發展需要各方共同呵護。中亞的崛起既是全球格局多極化的必然,也是區域自主意識覺醒的產物。世界多極格局使得中亞成為國際政治和經濟的新焦點,增強了中亞國家的國際話語權,這是當前國際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個多極博弈的新舞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爭奪控制權,而在于培育共同發展的韌性。
大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應該多做“加法”,應尊重中亞國家的主權和獨立,不能干涉中亞的內政,避免中亞成為大國地緣政治斗爭的新舞臺,避免要求中亞國家做“選邊站隊”的事情。正如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所言:“中亞的未來,應成為文明對話的橋梁,而非地緣爭奪的戰場。”這種戰略遠見,或許正是破解當代國際困局的金鑰匙。(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