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反思小米汽車事故之前,我先說一個詞匯--行業系統性風險。
2024年12月份,我去天津國家會展中心參加一個活動,聽到G7的老翟分享了這個概念。
有人問老翟,在經營企業歷經的這些年里,你最懼怕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我恰好在場,心里篤定老翟會談到諸如企業遭遇大環境不佳、出現虧損、不得不裁員,又或是技術迭代跟不上時代步伐之類的狀況。
沒想到老翟沒有談企業自身的風險隱患,而是說了一個我沒有聽過的詞匯--行業系統性風險!
啥是行業系統性風險?
老翟舉了兩個例子。
案例一:十幾年前,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僅僅這一家奶粉企業出現問題,卻致使廣大公眾和消費者對整個國產奶粉行業的質量喪失信心,進而大規模轉向購買海外進口奶粉品牌。這便是典型的行業系統性風險表現,一家企業的污點讓整個行業蒙塵,遭受信任危機,市場格局就此改寫。
案例二:2024年,某油罐車運送食用油一事,經媒體大肆渲染發酵后,公眾對食用油行業的用油安全普遍產生懷疑,不再予以信任。原本穩定的行業生態被打破,各個企業都面臨公眾形象受損的困境,哪怕自身并無違規操作,同樣難以獨善其身。那段時間,很多合規的食用油企業,也被公司質疑,進而不敢輕易食用。
老翟也擔心,汽車&交通運輸行業出現某個極端事件,哪怕是個別企業的問題,但會導致行業內所有企業都被籠罩在陰霾之下,生存與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2
現在,小米汽車事故引發的后續連鎖反應,印證了老翟當初的擔憂。
先簡單概括下事件背景:2025年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高速開啟 NOA(導航輔助駕駛)功能行駛時,因施工改道駛入逆向車道,系統檢測到障礙物后發出預警并開始減速。駕駛員在1秒后接管車輛,但3 秒內即發生碰撞并且起火,汽車車門沒有開啟,最終導致3名駕乘人員因車輛爆燃身亡。事故發生后,小米汽車以及其創始人雷軍被廣大網友口誅筆伐。同時,關于智能駕駛/自動駕駛行業發展前景,引發了諸多質疑和爭議。
目前,這件事情現在還在調查中,包括微博大V趙宏民在內的業界人士都呼吁網友冷靜,不要在未知真相的前提下謾罵攻擊。我認同趙宏民的呼吁,不過這件事情即便后續調查結果證明小米汽車無責,可依然會致使公眾對全國范圍內的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技術產生極度的不信任與質疑。
請注意,我這里說的是公眾不止是對小米汽車的質疑和不再信任,而是對整體國產新能源汽車智駕能力的不再信任。
這個就是系統性風險。也就是說,因為某一家企業的問題,會讓整個行業發展遇阻。
可以預見,小米汽車事故后,國內所有研發自動駕駛(含高階智能駕駛)的企業都將被迫采取更審慎的技術路線:為確保絕對安全,企業可能增加硬件冗余和算法測試周期,導致研發成本大幅度上升,產品迭代速度放緩。
這種集體轉向安全優先的策略,雖短期內保障了用戶權益,但也帶來了新的矛盾——技術創新節奏被徹底打亂,行業可能陷入“安全VS效率”的兩難困境。
千萬不要覺得我的預測杞人憂天,在我周圍已有極端聲音主張取消自動駕駛技術或者智能駕駛,禁止智能汽車上路或者停止生產智駕汽車。
2025年4月6日下午,我還看到一條名為#多地高速設勿用智駕路牌#的微博話題廣泛討論。這明明是老新聞,卻被拿出來當作新熱點傳播,也從某個層面反映了當下公眾的擔憂心理。
這些社會現象,顯然就是系統性風險帶來的余波體現。
3
再來舉個我身上的案例。
這個清明假期,我開著理想L6(激光雷達版本)去了保定旅游,就像平時一樣,條件允許我就會開啟NOA,開啟NOA之后理想汽車會默認亮起一組小藍燈。
在以往跑高速公路時,眾多理想車主們看到同樣開啟著小藍燈的同款車時,心里都清楚,這意味著對方已經啟用了高階智能駕駛功能或者NOA,有時候我會摁下喇叭打個招呼,彼此心照不宣、會心一笑。
然而,此次小米汽車事故所引發的系統性風險,究竟造成了怎樣的后果呢?這次我駕車行駛在路上,遇到理想汽車時,極少再看到那代表智能駕駛開啟的小藍燈亮起了。
沒有亮起小藍燈,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沒有使用智駕功能,一種是啟用了智能但是不開啟小藍燈。
這一細微卻極具標志性的變化,反映出當下的現實:人們不再像從前那般信任,甚至都不敢輕易去信賴市面上所有的智能駕駛、輔助駕駛以及自動駕駛功能了。
再來補充個細節。這段時間,我在保定市區開著理想NOA穿城而過時,有好幾次,被隔壁或者后車的汽車狂按喇叭,滴個不停。
我的汽車玻璃密封性很好,但或許是心虛,我感受到他們仿佛在說:“你這個傻X,不要命了嗎,還用智能駕駛功能?!?/p>
4
這段時間,我和很多業界人士交換了看法,我也看了很多網友針對智能駕駛技術的評論。
我越來越擔心,我們的智能駕駛行業因為這次系統性風險發酵,會迎來“三鹿奶粉時刻”。
小米汽車事故后續所波及的范圍,遠遠超出小米汽車這一家企業所面臨的困境,其影響的深度與廣度,怎么預估都不為過。
不管是華為還是比亞迪,不管是蔚來還是小鵬,都無法避免被這一波行業系統性風險所影響。這段時間,上微博或者視頻號看看吧,其他宣傳智駕的企業,也被網友廣泛質疑。
這種消費者信任層面的崩塌,對于整個行業的打擊是深遠的。畢竟,一旦消費者失去信心,市場需求必然隨之銳減,行業發展勢頭也將急轉直下,后續想要重建信任、重啟增長引擎,難度可想而知。
要知道,我國的智能駕駛行業,涵蓋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諸多方面,歷經多年發展,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與時間成本,好不容易取得顯著進步,甚至在部分成果上已然超越了美國的特斯拉以及谷歌公司的自動駕駛產品。
然而,小米這一起事故卻如同巨石投湖,讓公眾的信心產生巨大波瀾。未來,包括小米在內,關于智駕駕駛的開發可能會大幅度放緩甚至按下暫停鍵。
4月份馬上要發一系列新車了,我們可以關注下相關企業的宣傳口徑,關乎“智駕”“L3”“NOA”這些概念,100%會大幅度縮減。
5
最后反駁下那個觀點:“干脆禁止智能駕駛或自動駕駛汽車,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我想說,這條觀點是極端錯誤的。正因目前智能駕駛還不夠安全,我們的重點就應該讓它變得更安全,而不是取消它。
當下,智能駕駛技術相當不成熟,主流企業都存在過分宣傳的嫌疑。但是從長遠來看,智能駕駛乃至以后的全自動駕駛,絕對要比人類駕駛安全。
現階段,我們應當吸取教訓,鼓勵相關企業提升安全能力,比如安裝激光雷達、更多傳感器和攝像頭,優化算法。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優化道路交通環境。
這才是我們該做的工作,而不是用取消來替代改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