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圖片回顧專欄往期內容
自建40余個模型
取得3項場景認證證書
1項獲評優秀場景
她積累了怎樣的技術心得
今天讓我們來聽一聽
上海數字法院工作先進個人、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
(以下簡稱閔行區人民法院)
司法行政裝備科(信息管理科)
司法技術人員林城茜
與數字法院之間的故事
問:
從法官提出業務規則,到最后建成場景模型,你認為這中間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
林城茜: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我覺得是編寫算法。因為場景模型無法直接讀懂法官提出的業務規則,它必須按照預設的算法邏輯才能有效運行。因此,想要得到預期的數據結果,編寫合理的算法就成為了建模的關鍵一步。
問:
那什么是算法呢?能否通俗地為我們介紹一下?
林城茜:簡單地說,算法就是一步一步地判斷。我們會在業務規則梳理初期,提前對接模型申報人員,了解他們的構建思路和預期效果,并拆解成一個個條件,推動模型判斷出最后結果。其中有兩點對于技術人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真正聽清和弄明白場景要的是什么,這是算法最核心的來源;二是有效引導、推動申報人員總結出一個個“條件”,我們稱之為對比點。
比如,在建設上海法院“受理破產后發放執行款提示預警”應用場景的過程中,申報人員會先向我們科普什么是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以及二者的關聯。隨后說明目前辦案中面臨的困境:如果承辦法院沒有及時發現企業進入破產程序,管理人、破產法院也沒有及時通知承辦法院停止執行程序,將導致個別企業即使進入破產程序,仍可以通過執行程序收到執行款,這樣就無法做到公平清償債權。在此基礎上,申報人員還會向我們解釋場景建設的目的,即通過嵌入辦案系統,攔截此類發款情況,做好事前提示防范。這樣一來,我們基本上就弄明白場景想要做什么了。
同樣的,我也會向申報人員科普規則和算法,引導他們理順場景的算法邏輯。比如,在前述場景算法確定時,首先要框定執行案件,并明確被執行人不是自然人。其次,框定破產案件,通過執行案件的被執行人與破產案件的債務人將兩者進行勾連。最后在執行案件開具案款處理單的時候,將處理單的開單日期、領款人賬號名稱、領款當事人等信息與破產案件進行比對,從中找到該場景想要的線索。
上述過程,往往需要我們與申報人員共同完成。實際上,算法里涉及的很多信息點,也都是在我們一次次互相溝通、一遍遍驗證中總結出來的,這樣才能梳理出最準確的算法。
問:
確定算法后,就是搭建模型了吧?
林城茜:是的。搭建模型的本質,其實就是通過模型平臺,根據前期梳理的算法,尋找適用的庫表、選擇有效的字段、運用數據預處理,實現場景建設的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挑戰的就是數據庫表的選擇和勾連問題。
我記得有一個名為“12368熱線當事人重復來電及網絡工單提示預警”的應用場景。它的目的是通過分析重復來電等的原因,提升熱線、工單的處理效果,推動切實解決當事人訴求。如此一來,我們在建設場景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別出“重復來電”。
最初,我們根據申報人員設想,將來電號碼與來電人進行匹配,但第一輪建模數據顯示,來電人留下的并不一定是完整的姓名,這顯然會降低“重復”的概率,從而影響準確率。我們與申報人員研判后,在第二輪建模里加入了承辦法院、案號、來電類型等可定位“重復”的規則,進一步框定了范圍。
這樣就萬事俱備了?其實不然。我們在數據分析時發現,當事人聯系法院不只是打電話,還存在提交工單、后臺留言等多種渠道,這能否算做“重復”呢?我們討論后,將其納入了“重復”的范圍。隨后將不同平臺的字段進行梳理、數據庫表進行整合、算法邏輯進行合并,同時研判歷史數據,對重復的次數也進行了科學的劃定,最終才框定好“重復”的規則。
可以說,從0到1完成每一個模型建立,從1到多逐步推進應用場景建設工作,這其中會經歷很多的反復和來回,但我們都秉持著“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實”的信念堅持了下來。我們所期待的,始終是場景線索數的精準度、實效分析的有幫助率、申報人員的滿意度。
問:
你剛才多次提到申報人員與技術人員的溝通配合,你們在這方面有什么經驗心得嗎?
林城茜:我們閔行區人民法院組建了數字法院建設專班,構建了專門的申報人員、技術人員溝通交流機制。這其中就包括,每建設一個應用場景,就會組織一個小型的討論會,邀請申報人員上臺講一講對于場景建設的想法和效果預期。我們技術人員會在臺下認真旁聽,如果有疑問就現場提問交流。雙方從“效果”倒推“條件”,通常當場就能把算法邏輯確定下來。
問:
你還參與設計了“物業費支付型物業服務合同糾紛要素式審判輔助模型”復雜大場景(以下簡稱物業費大場景),你認為,大場景的建設與小場景的建設有什么不同?
林城茜:我覺得工作的重點不一樣。在小場景建設中,我們更加聚焦“精準度”問題。因為小場景是問題導向的,申報人員對于場景建設規則路徑、預期效果有初步的想法,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更精準地將其落實到數字模型中。
但是,在復雜大場景中,我們更多地聚焦“探索實現方式”上。比如物業費大場景,申報人員會提出解決物業批量案件當事人訴請和事實整理問題,但是如何實現,需要技術人員發揮更多的作用。
很高興的是,當時,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信息技術部門給予了我們很大支持,為我們提供了低代碼平臺。我們可以根據業務需求,自主配置要素點,制作各式各樣的交互式表單、文書模板,奠定了大場景建設快速落地的技術基礎。當然,兄弟法院的前期建設,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而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漸培養出了“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我記得,在建設物業費大場景時,申報人員總結設計出9項關鍵要素,但系統抓取效果并不理想。我們溝通反思后,對這9項關鍵要素進行了邏輯上的層次分離,收獲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們將“事實與理由”中的“訴爭房屋情況”要素分層分級后,細化為“房屋坐落位置”“產權人姓名”“面積”等,不僅有利于系統的自動抓取,也方便后續精準地輔助生成文書。
另外,為查明房屋的權利歸屬事實,過去,一般需要當事人到不動產交易中心調取相關證據。后來,有申報人員提出,能否將外部協查融入至模型中,減輕當事人訴累。我們通過查閱市大數據中心共享庫表、比對多份產權登記信息表,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相關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從數據安全、個人隱私、校驗方式、呈現效果等多方面考慮,通過算法和流程的設計,最終實現了首批與外部數據聯動的復雜大場景。
問:
如果對數字法院建設說一句話,你想說什么?
林城茜:技術人員要跟得上時代。從最初的信息化階段到現在的數字化階段,上海法院已經實現從“可視化展示”到“數據深度應用”的跨越。而隨著人工智能、垂類大模型等技術的興起,如何將其與數字法院建設更好地融合起來,繼續賦能司法、建用并進,給更多的人帶來幫助,這是我們所有技術人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新課題。
來源丨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門: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信訪辦公室)、審判管理辦公室、信息管理處
文字:林城茜
責任編輯:沈芳、呂曼菲、郭燕
編輯:左雨欣
聲明丨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高院”公眾號
?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上海高院”公眾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