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形機器人是糟糕的同事,中國希望首先改變這一狀況。
《華爾街日報》網站近期發布的一篇文章,關注中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
這篇題為《人形機器人是糟糕的同事 中國希望首先改變這一狀況》的文章稱,美國和中國都在競相發展真正有用的人形機器人,獲勝一方將在無數行業中獲得巨大優勢。
文章聚焦在一個位于中國東部浙江省的汽車工廠上。一家機器人初創公司的工程師正在訓練類人機器人分揀汽車零件,以及移動容器。該公司介紹說,這些人形機器人同其他機器人一起工作,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自行分析該如何完成工作,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如何做得更好。
文章稱,在實際生產中,幾十年來,機械臂已大量應用在裝配線上。它們在程序的控制下可以精確地完成具體任務,但無法獨立思考。而這些新的人形機器人的制造者們致力于通過將機器人工程學同超級計算機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一個革命性的飛躍。這種新型人形機器人有時又被稱為具身人工智能或者物理人工智能。
文章寫道,就目前而言,將人形機器人當作可以跟真人并肩做事的同事的話,它們仍顯笨拙,甚至還會有潛在危險。但根據支持者的說法,從制造業到采礦業,再到照顧老人甚至打仗,它們最終將徹底改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擁有功能性的眼睛、耳朵、手和腿的它們,將無縫融入為人設計的環境中。文章援引位于密歇根州的一個促進自動化協會負責人杰夫·貝恩斯坦的話稱,這意味著不必改造工廠、倉庫或家,就能使用人形機器人。
文章稱,讓機器走路和搬東西的人工智能模型遠比那些能幫你寫論文的聊天機器人復雜。絕大多數物理人工智能不能依賴從互聯網上抓取的文本或視覺數據。人形機器人需要三維數據來理解物理世界,其中大部分數據必須從頭開始構建。
文章認為,這就是中國具有明顯優勢的地方:中國擁有大量工廠,人形機器人可以在執行任務的同時吸納有關物理世界的數據。文章援引一家中國機器人初創企業銷售總監的話稱,中國當下在這一領域取得飛速進展的原因便是,中國能將人形機器人同實際應用相結合,并在真實場景中迅速迭代與改進。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家中國機器人初創公司已經同多家中國頂級汽車制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該公司的員工表示,通過實際操作,機器人可以更快地學會工作。
文章稱,這就像在法國交換過一個學期的高中生法語水平會取得巨大進步一樣,現實世界會將實驗室里無法模擬出的問題丟給機器人——比如如何搬動一盒一邊重一邊輕的汽車零件。該公司一位經理表示,在實驗室里需要一個月才能解決的問題,在真實應用環境中只需要數天便能解決。
一位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分析師認為,鑒于中國的制造能力,中國產的機器人的成本最終將不到其他地方機器人的一半。該分析師認為,對于中國而言,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另一個電動汽車工業。
前述同汽車制造商合作的機器人初創企業計劃今年向客戶交付500至1000臺機器人,該公司希望在 2027 年將交付量增加到超過1萬臺——而甚少有中國之外的公司開始銷售人工智能賦能的人形機器人。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請聯系原出處。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后臺小編聯系,平臺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注明本公司原創內容,轉載和商務合作請聯系慕老師159 0176 7989(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