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政法學院與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的大學生科研團隊沙凱雯、方知予等人,在山東政法學院鄒小琴教授、民商法學院輔導員張曉老師及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成永新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針對親密關系暴力防治專題展開了深入調研。
自 2024 年 6 月至 2025 年 4 月,該科研團隊綜合運用問卷調查、訪談、網絡調研等多元化研究方法,廣泛收集數據,深入開展社會調研。基于 5099 份調查問卷,結合 121 份訪談稿以及 7 次試點探索,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運用法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路徑,深入剖析實踐中的痛點與難點,成功構建了 “351” 大學生親密關系暴力多維干預模型。
為系統探索該問題的心理干預機制與法律應對策略,切實回應司法難題,團隊多次開展實地調研,先后走訪了法院、律所等司法實務部門及相關專業機構。
研究團隊走進濟南市歷城區人民法院家事審判庭,與民事審判庭的法官們展開了深入交流。雙方就近年來頻發的涉大學生親密關系暴力案件,以及此類案件創新型干預路徑的探索進行了深度研討。此次調研收獲頗豐,幫助團隊從家事調解、心理疏導等維度建立可操作的司法認定標準,為進一步完善校園精神暴力防治的制度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為山東政法學院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的昌平律師事務所,為此次調研提供了鮮活的實務樣本。團隊在跟蹤親密關系暴力案件的過程中發現,此類案件存在暴力行為界定難、舉證難、損害后果認定難三重困境。律所律師提出專業建議:“建立多維度干預制度,為司法裁判提供專業技術支撐。”
此外,團隊還在山東政法學院司法鑒定中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相關場所展開調研,覆蓋了心理輔導、司法審判、法律服務、技術賦能四大關鍵領域。并在山東政法學院、德州學院等四所高校就調研后提出的 “351” 大學生親密關系暴力干預模型開展試點活動,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未來,調研團隊將結合實踐經驗,對親密關系暴力的防治進行持續跟蹤調查,為高校情感教育體系的優化和反家暴司法實踐的創新提供更深刻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方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全面推動全國親密關系暴力防治工作邁向新高度,為構建關系和諧、生活安全的社會環境貢獻力量 。(供稿人:山東政法學院 沙凱雯 王思予)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