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被人們稱為現代工程中的第四大奇跡,但現在的人們卻只能看到雄偉的水利工程,卻再難看到水面以下原本的三峽風貌。
不過,1946年曾經有一位美國人攝影師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下了當時的三峽難得一見的景象。
為什么一名美國人會到三峽拍照呢?當時的景色是怎樣的呢?
長江三峽,從重慶的白帝城開始,一直到湖北南津關,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等大小峽谷兩側奇峰聳立,堪稱鬼斧神工。
在三峽水利工程沒有建設之前,兩岸的百姓都以三峽的水運和兩岸的各種產出作為生活的依靠。
可以說,三峽不僅是美景,也是當時百姓居住的家園。不過,1919年時孫中山卻提出建議要改建三峽。
盡管孫中山的這個想法因為各種原因并沒有得以真正實施,卻在一定程度上為后人進一步建設三峽工程起到了理論上的指引。
1946年,抗日戰爭剛剛結束,開發和建設三峽大壩的工程被委托給美國墾務局,美國也很快派出了著名工程師薩凡奇到三峽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和測量。
一時間,“中國人要在長江三峽上建立一個超級水壩”的消息,很快就得到了各國媒體的關注,其中就有美國的《生活》雜志。
《生活》雜志是1936年開辦的綜合性雜志,以專題采訪和特寫照片為主,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當得知三峽工程已經開始籌建之后,自然不會錯過這樣一個“與時間賽跑”的機會。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們都知道,一旦三峽大壩開始建設,勢必會對原有的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所以,能夠趕在真正動工之前拍攝下即將消失的三峽景色,不僅非常有意義,而且也會有利益。
為了能夠保證這一次任務的順利進行,《生活》雜志派出了他們最好的記者凱賽爾,并且還撥付了2.5萬美元的巨額活動費用。
要知道,在1946年時的2.5萬美元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兌換成現在的美元計算,至少要達到30萬美元。可見當時《生活》雜志對拍攝三峽這件事有多么用心。
凱賽爾攜帶著重金來到了三峽之后,見到了讓他終生難忘的景色,以及當地人們讓他吃驚的生活方式。
晚年的凱賽爾回憶起當時和他的同伴漢西在三峽見到纖夫時,用“震驚不已”來形容他們的感受,評價這些骨瘦如柴但卻能拉著船逆流而上的纖夫“就像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凱賽爾兩人在三峽的萬縣拱橋、夔門、白帝城等地方拍攝了很多珍貴的照片,其中不僅把三峽的美景保存在了底片中,還有成群的背著孩子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女、挑著沉重扁擔在陡峭崖壁旁休息的挑夫,以及喊著號子的纖夫。
他們在中國的多個地點進行采風拍照,幾乎轉遍了半個中國之后,才回到美國交差。當時《生活》雜志對于凱賽爾一行人的工作結果十分滿意,還專程給這些照片準備了15頁作“專刊”。
其實,凱賽爾一行人并非第一批給三峽拍照的記者。
早在他們之前,美國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威爾遜曾經4次來到我國,在采集了6.5萬份植物標本的同時,1910年也給三峽做了“特寫”。
同樣為美國人的那愛德,也是在1910年路過三峽時進行了拍攝,當時他正在四川的學校中擔任地質系主任。
另外,美國的社會經濟學家、人道主義學家甘博,在創建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時,同樣也在中國多地走訪,其中也對崆嶺峽、馬肺峽、夔州古城等地進行拍攝。
事后統計甘博一共在我國拍攝了4234張照片,其中除了有1587張是在當時的北平拍攝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給三峽的“專集”。
與這些照片數十年之后才被人們發現的拍攝者相比,凱賽爾還是比較幸運的。
在拍攝照片10年之后,一部講述長江船夫的作品被出版,其中采用了10張凱賽爾在三峽時拍攝的照片,這才讓凱賽爾的努力沒有白費。
如今三峽大壩已經在新中國建成,當初他們所拍攝的照片的地方,也已經沉睡在水底,人們只有通過這些幾十年前的照片去領略當時三峽的奇特景色和人文景觀。
參考資料:
【1】《永遠的三峽》長江商報
【2】《20世紀初世界學者眼中的三峽影像》湖北文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