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世杰
會票一詞源于何時,尚未確切的史料稽考,它大約是隨著明清商業,金融業的發展而相伴產生。《日知錄?卷十二?鈔》云:“鈔法之興,因于前代未以銀為幣而患錢之重,乃立此法。唐憲宗之飛錢,即今之會票也”。著者顧炎武,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日知錄》清康熙九年(1670年)初刻,康熙十五年(1676年)增補為三十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此處所言之“會票”,當不晚于康熙早年。與顧炎武同時代的人陸世儀(1611-1672)在《論錢幣》中云:“今人家有移重貲至京師者,以道路不便,委錢于京師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師取值,謂之會票,此即飛錢之遺意”。他建議“于各處布政司或大府去處,設立銀券司,朝廷發官本造號券,令客商往來者納銀取券,合券取銀,出入之間量取微息。”陸世儀所言“銀券”,實際上就是當時通行的會票。明清時的筆記、小說屢屢涉及“會票”一詞,可見會票已成為當時主要的金融工具之一。但目前發現的會票實物,最早莫過于清代康熙年間的“日成祥布店”會票。
會票有多種功能,這是一張具有匯兌功能的會票
由于史料在論及會票時,多以匯兌為內容的面目出現,所以人們往往以為會票即匯票,只是文字的寫法不同而已,其實會票與匯票是兩種內含既相同而又不相同的票據。從我多年的票據收藏得知,會票一詞的含義相當廣泛,有把銀錢交于錢莊或有匯兌能力的商鋪匯至異地的票據稱作會票的,這也是此類票據的主要功能。有把借券、借據稱為會票的(或會券);有把存款單據稱為會票的,有把貨物延期付款合同稱為會票的,還有把為互助而集資的交款收據稱為會票的,等等。總之,凡與銀錢有關,必須經過多方會合、銜接,并按商定規則才能解決的事情,其形成的單據、憑證,均可稱之會票。這說明會票在較長一段時期,概念尚不統一,而具有異地匯兌功能的,僅是其中一部分。
會票有多種功能,這是一張名曰會券(會票),實為集資互助的交款收據
會,是會合的意思,《儀禮?士虞禮》:“祝酌醴,命佐食啟會,佐食許諾,啟會,卻于南敦,復位”。《說文解字》:“會,合也。”段玉裁注:“《禮經》,器之蓋曰會,為上下相合也”。從上述所引可知,會的本意,是指器物之蓋,因與器身上下相合,遂引申為會合之意,這大概是把此類票據稱作會票的原由吧。
匯票是從會票中脫胎而來的票據,從遺存的實物和有關文獻記載來看,匯票一詞的出現要比會票晚,大約出現在清代中晚期,這個時期也是各種票據五彩繽紛的時代,也是匯兌票據逐漸趨于成熟的階段。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講到:“道光初年就已使用匯票的名詞”。我所收藏的癸酉年(清同治十二年,公歷1873年)“恒隆”莊恒字第財號合同票據,雖未標明匯票二字,但起首有“憑票匯付 規元壹千兩”的字樣顯然是匯兌銀兩的匯票無疑。匯,也是會合的意思,但多指水流會合之意。《通典》云:“唯錢可貿易流注,不住如泉”。古人稱錢為泉,匯票之義,亦取流水不住乎?
筆者收藏的“恒隆”莊恒字第財號合同票據,僅具單一的匯兌功能
匯票繼承了會票最基本的功能,即匯兌功能,舍棄了同時具有的其他功能,這是金融工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匯票取代會票后,多功能的會票也不是立即退出歷史舞臺,它伴隨著僅具匯兌功能的匯票還走了一段較長的路,同存共處了較長時間,直至民國時期還能看到它的蹤影。
探索會票的難度在于:會票除了具有匯兌功能外,尚有其他功能并存的現象,即同名而功能相異,而一些標明其他名稱的票據,又具有匯兌功能的現象,即異名而功能相同。會票與匯票長期共處,也給探索會票增添了一層迷霧。這使不少研究經濟金融的人感到困惑和費解,現僅作粗淺的短文梳理和論述,以起拋磚引玉之效,舛誤之處,望方家批評指證。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