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河南駐馬店,與施一公同鄉,卻選擇一條截然不同的科研之路;他早年留學美國,歷經挫折險些放棄學術,卻因生物信息學“逆天改命”;他放棄海外高薪回國,十年磨一劍終成院士;如今,他執掌重慶醫科大學,肩負起中國醫學教育新使命。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信領域領軍人物張澤民教授。
張澤民,1967年7月生,河南駐馬店人。1988年,張澤民南開大學生物系本科畢業,赴美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博士,遭遇導師離職、課題中斷,六年未發表一篇論文, 1995年獲博士學位。博士后期間自嘲為實驗勞力,一度想轉行。因為發現自己掌握的計算機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在當時的生物領域尚屬“稀缺技能”,并在實驗室幫人解決數據分析問題。純粹出于興趣,還自費去上夜校,在舊金山市立大學學習C++編程,承擔網站和數據庫的建設,從而 找到人生方向。也是憑借這項“稀缺技能”加入美國基因泰克(Genentech),從技術員一路晉升至首席科學家。深耕腫瘤基因組學,開發多項原創算法,成為國際抗癌藥靶發現領域的領軍人物。
這個時候,科學家的關注點還在腫瘤本身
2014年,他放棄海外優渥待遇,全職加入北京大學,并帶領團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以“賦能新技術、啟迪新概念、助力新醫學”的生物信息理念,利用學科交叉優勢引領腫瘤研究前沿。首次實現腫瘤微環境大規模泛癌種單細胞分析,揭示了腫瘤的特有細胞組分,開創了從“全局”視角系統性研究腫瘤異質性的新方向,率先實現基于免疫細胞組分的精準腫瘤分型,為個性化腫瘤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開發多款生信分析工具(如GEPIA),被全球實驗室廣泛使用。202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從單細胞層面對腫瘤微環境進行系統性分析
2025年,張澤民院士正式出任重慶醫科大學法人,預示其將接任校長。從駐馬店農家子弟到腫瘤免疫科研先鋒,從發不出論文的博士生到改寫國際癌癥診療指南的院士,張澤民的故事詮釋了“堅持比天賦更重要”。如今,他站上醫學教育新舞臺,能否帶領重慶醫科大學實現“彎道超車”?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