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對年輕的先天性房間隔缺損(ASD)的姐妹實施了兩種個性化微創手術。針對姐妹倆不同的解剖特點,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精準制定“經導管封堵”與“小切口修補”雙路徑方案,以最小創傷實現完美矯治,術后心臟功能均恢復良好,標志著濱醫附院在先心病微創治療領域的技術水平再上新臺階。
姐妹同患先心病入院
“量身定制”手術方案
這對姐妹自幼體檢發現心臟雜音,經詳細檢查確診為先天性房間隔缺損。妹妹的缺損位于房間隔中央(中央型房缺,直徑16mm),邊緣完整,符合微創介入封堵條件;而姐姐的缺損直徑達21mm,且緊鄰下腔靜脈側邊緣缺失,傳統封堵易導致封堵器脫落,需外科手術修補。面對復雜情況,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經多學科討論,決定為姐妹倆“量身定制”手術方案。
姐妹倆術前彩超
“針眼”vs“小切口”:
微創技術雙路徑顯優勢
妹妹:經股靜脈封堵術——無痕修復的“心”突破
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為妹妹選擇“經股靜脈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僅通過大腿根部一個針眼大小的穿刺點,將封堵器精準輸送至心臟缺損處。手術全程在超聲引導下完成,無需開胸、無需體外循環,術后6小時即可下床活動,真正實現“無疤痕”治療。
術中切口及術后即刻彩超
姐姐:腋下小切口修補術——精準外科的“微”美學
針對姐姐的特殊缺損,團隊創新采用右側腋中線小切口路徑(切口僅5cm),經肋間入路完成房間隔直接縫合修補。該術式避免傳統胸骨劈開的大創傷,切口隱蔽且愈合后幾乎不可見,兼顧美觀與療效。
術中切口及術后即刻彩超
技術領航+團隊協作:
復雜先心病的“濱醫方案”
心臟大血管外科董圣軍教授表示:“房間隔缺損的微創治療需‘因人施術’。介入封堵適合邊緣良好的缺損,而復雜解剖則需借助外科微創技術。濱醫附院已成熟開展各類先心病微創手術,結合超聲、影像等多模態評估,確保治療方案最優解。”術后超聲顯示,姐妹倆的心臟缺損完全閉合,血流動力學恢復正常。姐姐術后7天康復出院,妹妹術后第二日即出院,目前隨訪狀態良好。
姐妹倆術后彩超
我國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兒約15萬例,房間隔缺損是最常見類型之一。隨著微創技術進步,90%以上的簡單先心病可通過介入或小切口手術根治。濱醫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年完成先心病手術200余例,微創占比超95%,以“創傷小、恢復快、預后佳”為特色,為魯北地區先心病患者提供高質量診療服務。
濱醫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
微創技術全覆蓋,全周期守護“心”健康
作為魯北地區心臟大血管外科微創治療高地,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全面構建“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冠心病、主動脈疾病”全病種微創技術體系:常規開展先心病介入封堵、腋下小切口修補及雜交手術(年微創手術量占比95%);成熟實施微創心臟瓣膜修復/置換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經心尖二尖瓣鉗夾術,以“毫米級切口”避免胸骨劈開;創新開展小切口冠脈搭橋(MIDCAB)及“介入+搭橋”雜交手術,實現冠心病個體化血運重建;精準應用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腔內修復術(TEVAR/EVAR),以“針孔路徑”替代傳統巨創。以“創傷小、恢復快、預后佳”的“濱醫方案”,助力患者告別“大開胸”時代,重獲“心”生!
通訊員 張瑩瑩 董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