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等人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從新樹立了以毛主席為中心的黨中央,最終使得革命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在遵義會議之后,當時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毛主席復出的第一仗都沒有打贏,接下來革命歷程依然是艱苦非常,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就連毛主席都多次遭受危險,次次都驚險萬分,若不是葉帥三次出手相救,很難想象黨和革命事業后來會如何發展。
葉劍英一救毛主席,那是在遵義會議后的土城戰役,此戰是毛主席復出的首戰,由于受到前進路線和情報偵查錯誤的影響,這一戰并沒有獲勝,而毛主席采取靈活機動的方式,而不是學王明那樣死纏爛打,立即就下令轉移。然而,就在轉移的過程中,紅軍再次遭到了敵軍的偷襲,敵軍甚至已經沖到了距離中央機關“百米之內”,在這個關鍵時刻,是葉劍英率領部隊飛速趕到,對這波敵人進行集火,這才讓中央成功脫險。
當時可謂是驚險萬分,就連毛主席回憶起來的時候,都表示,“要不是葉司令及時趕到,我們都要吃花生米了”。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做好了“就義”的準備,可見當時情況之危急。
葉劍英二救毛主席,那是在茍壩會議期間,當時紅軍處境非常艱難,地面上有蔣軍圍追堵截,天上也有敵機時刻盤旋、轟炸,危險無處不在。黨中央決定在茍壩這個地方舉行會議,就再次受到了敵機的空襲,而當時葉劍英就在門口,一聽到有動靜,就立即拉起毛主席往外跑,由于葉劍英的及時行動,中央一干領導也才幸免遇難,等到他們回來時,發現剛才開會的地方已經被炸塌了,若沒跑出來,后果不堪設想。
葉劍英三救毛主席,紅軍北上的途中,當時中央紅軍已經遭到了極大的消耗,兵力大幅縮減,而指揮紅四方面軍的張國燾卻是兵強馬壯,因此他有了軍閥念頭,企圖挾持中央南下,拒絕北上。為了安撫張國燾,中央讓其心腹陳昌浩擔任前敵指揮部的政委。盡管中央進行了多番爭取,最終張國燾還是選擇了別的道路,他發報給陳昌浩,要后者趕緊發起兵變,挾持住毛主席等人,結果好在電報落在了葉劍英的手里,這才沒有成功,毛主席和中央這才順利抵達了陜北。
這就是葉劍英三救毛主席的故事,事實上,葉劍英救的也不僅僅是毛主席,而是整個黨中央,所以建國之后,毛主席就不止一次地表示,葉劍英在關鍵時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沒有他,我就沒有命了,他救了黨,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人”。周總理也對葉帥予以了高度評價,他用“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來形容葉劍英,他說,如果沒有葉帥,“局勢就很壞了”。
由此可見,葉劍英單單憑借這“三救”,就已經立下了不世功勛了,可以說是改變了整個中國革命的歷史和進程,更別說葉帥還有“一身戰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