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木蘭花開社工服務中心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文君 北京攝影報道
“遠離家鄉的木蘭花滿天飄,飄落在哪,就在那生根發芽。”
“我是一條永不干枯的甘甜的河,流淌在故鄉和城市之間。”
“不要我的生活,像蝸牛一樣,走到哪里都背著個家。”
這是北京木蘭花開社工服務中心(下稱“木蘭花開”)和打工姐妹們一起創作的歌曲中的部分歌詞,在北京市昌平區東沙村,木蘭花開的姐妹們在一間小型活動室里,唱著自創的歌曲,相互加油打氣,隨著音樂和歌詞逐漸深入,部分姐妹一邊歌唱一邊流下了眼淚,仿佛回憶起了初來北京時面臨的種種困境。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流動人口超過3.7億,跨省流動人口超過1.2億,與2010年相比,流動人口增加超過1.5億,增長69.73%。據了解,流動人口中的流動女性為了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子女教育資源等,選擇跟隨丈夫來到大城市工作。
漂泊的不安定感,社會關系的改變,工作壓力,職場欺凌以及“喪偶式”育兒等等,讓來自基層的流動女性在大城市中感覺“融不進”也“回不去”。
為了幫助基層流動女性更好地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增強她們的自我認同感,看到自己的價值,實現自我成長,木蘭花開持續十五年在流動人口社區開展流動女性服務工作。木蘭花開的受益人和工作人員,都互稱姐妹,任何人都可以在木蘭花開的活動中輕松做自己。近日,《華夏時報》記者探訪了北京木蘭花開社工服務中心,就流動女性相關議題對其進行了采訪。
在“他鄉”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小葉來自安徽,是木蘭花開的姐妹之一。2014年她跟隨丈夫來到北京,全職照顧孩子3年后,為緩解家庭經濟壓力,她于2017年開始上班,從月薪四千元左右逐步漲至八千元左右,即便工資逐年上漲,小葉對職業發展和年齡仍然感到焦慮。
“2017年我還年輕,沒有35周歲的年齡焦慮,現在我38歲了,看到很多工作只招35歲以下的員工,我感到很惶恐,如果現在失業了或者回到家鄉重新開始,再找工作都很困難。”小葉對記者說道。
“35歲的年齡限制,對姐妹們來說很殘酷,家政類的工作可能對年齡限制相對寬松一些,但是最多放寬到55歲左右,即便有經驗,有能力,也會受到年齡歧視,另外,很多姐妹其實沒有職業規劃的概念,這跟她們所處的環境和職業有關,比如家政類的職業‘天花板’并不高,她們還要兼顧家庭和職業,很難有多余的精力用于個人發展和提升職業技能。”木蘭花開負責人齊麗霞告訴記者,如果選擇進行職業技能提升,那就意味著有一段時間要中斷收入或者只有低收入,因此很多姐妹選擇繼續維持當前的工作狀態,只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和家庭。
除了職業發展,對于流動女性而言,子女教育往往是家庭資源分配的核心。記者了解到,大部分流動女性,都將孩子的教育和未來發展放在第一位。目前小葉每月的所有收入,全部都用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支出。
談及孩子的教育和未來規劃,小葉對記者反復提到“不能深想”。
由于戶籍制度和異地上學等相關規定,小葉的孩子上小學時因為缺少租房證明材料,只能上價格昂貴的私立小學,一年學費超過2.5萬元。記者了解到,流動社區的出租房屋大部分屬于集體產權,價格較便宜,正規商品房租賃價格昂貴,然而公立學校需要正規商品房的租賃證明,即便只租賃,不在商品房內實際居住,租金也讓部分流動家庭覺得難以承擔,孩子也因此錯過了上公立學校的機會。
目前小葉正在為孩子“小升初”等后續教育問題而感到困擾,選擇在北京繼續上價格昂貴的私立學校,還是帶著孩子回老家,面臨教育質量“斷層”?小葉對充滿著不確定性的未來感到擔憂。
此外,身份認同的撕裂感在流動女性中普遍存在。“剛來到北京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外來人,但是經過這10年的生活,北京已經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現在工作和生活都挺穩定的,讓我再回到家鄉重新開始,我覺得已經沒有當初那樣的信心了。”小葉對記者說道。
公益助力:從“流動”到“參與”的蛻變
木蘭花開的姐妹們在練習演唱自創歌曲
小葉表示,自從參與木蘭花開的活動后,慢慢變得自信了起來,“木蘭的每個人都很友好,無論說什么,做什么,姐妹們都會互相鼓勵,目前我會協助木蘭做很多活動,偶爾會串場做主持人。”小葉笑著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道。
記者了解到,木蘭花開通過各種文藝形式的活動,建立流動女性“表達與傾聽”的機制和平臺,改善流動女性長期被忽視的現狀,激勵流動女性的社區參與的信心及意識。唱歌、舞蹈、情景劇、“爸爸去哪”外出郊游等活動給流動女性及其家庭建立起了一定的社區認同感,緩解了“北漂”過程中的不安和焦慮。
“最開始吸引到我的就是‘爸爸去哪’的活動,我感覺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參加了這個活動后,孩子爸爸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會留出時間專門陪伴孩子。木蘭的其他活動讓我也產生了很多改變,學會了處理自己的壞情緒,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好了。”小葉告訴記者,隨著孩子長大,需要陪伴的時間也越來越少,自己有了更多時間參加木蘭花開的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木蘭花開在北京已扎根流動社區服務流動女性十五年,即便有姐妹已經回到老家,或者計劃回到老家,也依然愿意通過線上的形式參與木蘭花開的活動。“回到老家可能有新的環境需要適應,老家沒有太豐富的學習資源,所以很多姐妹還會通過線上的形式參與木蘭的活動,木蘭給很多姐妹建立了一種歸屬感,無論姐妹們在哪里,都可以從木蘭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價值。”齊麗霞說道。
公益與政策協同,“他鄉的你”項目激發流動女性價值
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流動成為社會常態。流動女性群體既為城市注入活力,又面臨深度融入難題。戶籍制度與傳統性別觀念交織,使她們深陷生計與母職、職場與家庭的多重沖突。面對制度性與非制度性障礙,公益組織與政策正在形成合力——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聯合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推出“他鄉的你”流動女性支持計劃(下稱“他鄉的你”),支持社會組織扎根社區探索有效實踐,通過社區網絡構建與社會資源聯動,助力流動女性突破制度性與非制度性雙重困境,實現從生存立足到社會融入的躍升。北京木蘭花開社工服務中心正是被支持的機構之一。在“他鄉的你”支持下,木蘭花開在社區層面拓展服務內容及深度,并取得良好成效。該計劃首期已資助29家一線公益組織,現已正式啟動第二期。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項目主管韋依表示,第二期會在第一期的基礎上,更加精準地篩選一線合作執行機構,找到流動女性當下迫切需求,梳理出可推廣可復制的公益模式,讓更多人關注和參與流動女性議題。
招商局慈善基金會高級項目官員李文薈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資助中發現,除了生計、公共服務等困境外,流動女性普遍存在“自我價值認知偏差”,會將個人價值與經濟能力、學歷等直接掛鉤。“每個流動女性都是有價值、有尊嚴的獨立個體,我們不僅希望她們能在城市穩定和體面地生活,也希望她們的力量和價值能夠被看見,參與和表達、成長和發展得到鼓勵。這也是我們持續開展該項目的底層理念和原動力。”李文薈說道。
對于流動女性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專家提出了更深層的思考。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北京七悅社會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他鄉的你”專業支持者陶傳進認為,一線城市的戶籍與公共福利強綁定,流動人口在教育、住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仍面臨著很多挑戰,“相關政策在不斷完善中,社會力量可以與政策相互補充,為包括流動女性在內的流動人口提供更包容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其在大城市有成長空間,更有歸屬感。”陶傳進表示,除了政策倡導和社會力量補充,還需要社會意識的提升,流動女性面臨的挑戰還需要被更多人看到。
李文薈從社會組織助力流動女性議題的角度,進一步闡釋道:“基金會從行業角度,探索將微觀行動轉化為對結構性問題的改善。包括支持學者針對政策和社會發展趨勢、城鎮化進程中的關鍵問題開展前瞻性研究,并聯合學界、資助方、行業平臺、媒體等,從政策推動、行動干預、公共倡導等方面和公益伙伴增加互動,凝聚共識、協同發力。”
“在公益領域,我們算是較早關注流動女性議題的社會組織,流動女性的價值可能更多被掩埋在家庭里,但是我們希望通過公益組織的賦能,不僅要讓社會看到女性在家庭里的價值,更要看到她的社會價值,同時還能幫助公共政策精準落地。”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李曉林說道。
隨著“他鄉的你”計劃推進,越來越多流動女性開始看到自己的價值。當城市不再用暫住證丈量歸屬感,當公益成為連接異鄉與故鄉的橋梁,流動女性終將在“他鄉”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