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國
宋代枕蓮玉臥童。
“我住長江頭——宜賓歷史文化陳列”展廳。 本文圖片來源:宜賓市博物院
東漢陶樓房。
東漢百戲畫像石。
四川省宜賓市地處川滇黔渝結合部,金沙江、岷江、長江在此交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萬里長江第一城”的美譽。
在宜賓市三江新區長翠路132號,矗立著一座飛檐翹角、氣勢恢宏的仿唐式建筑群,宜賓市博物院就在其中。宜賓市博物院新館2021年9月開放,建筑面積3.4萬余平方米,在四川省建成投入使用的地市級博物館中規模體量居第一,2024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2萬余件,常設展覽包括“我住長江頭”“四季鄉愁”“酒都酒風”“墨韻三江”。
江畔先民 開道筑城
“宜賓位于長江上游,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匯之地。‘我住長江頭——宜賓歷史文化陳列’以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考古發現和出土文物為線索,展示了宜賓因水而興的人類活動史,讓觀眾領略這座川南名城的厚重文化底蘊。”宜賓市博物院院長黃樂生說。
早在4萬年前,宜賓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筠連縣、珙縣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遺存。展柜里的刮削器、砍砸器等打制石器,是遠古時期宜賓先民的生產、生活用具。2009年以來,向家壩水電站淹沒區發現了石柱地、叫化巖等距今5000年—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陶片和石器。它們的發現填補了川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空白。
先秦時期,宜賓的僰人與巴、蜀先民相鄰而居,深受巴蜀文化影響。宜賓出土的許多器物與成都、重慶地區出土的器物十分相似,說明宜賓憑三江之利,成為川渝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獨立展柜中的商周時期尖底陶器出土于石柱地遺址,是蜀文化代表性文物之一,在成都平原的十二橋遺址等地也出土了同類器物。
秦滅巴蜀后,在宜賓置僰道,加強對周邊地區的管轄。五尺道是秦代修筑的以宜賓為起點、通往云南曲靖的第一條官道。在宜賓筠連境內,還保留著五尺道遺跡。
漢代在宜賓開道置吏,將其作為經略西南的戰略支點。公元前182年,在今三江口老城區一帶筑僰道城,開啟了宜賓2200多年的建城史。漢武帝時,開辟了經西南腹地出海的南夷道。南夷道和五尺道同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半兩錢石范、東漢陶樓房、陶馬頭、陶母雞、陶部曲俑……展廳里的文物再現了漢代宜賓經濟繁榮、社會富庶的面貌。
東漢雙魚銅洗出土于宜賓市敘州區南廣鎮姚家嘴崖墓,寬沿,圓腹,平底,內底鑄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篆書銘文,兩側飾對稱雙魚圖案。外腹部飾5道凸弦紋,兩側有鋪首銜環。由銘文可知,銅洗鑄造于東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其產地朱提位于今云南昭通。這件銅洗從昭通經五尺道到達宜賓,反映了昭通鑄銅業的發達和五尺道商貿往來的繁榮。
漢代流行樂舞百戲,四川地區出土較多樂舞百戲畫像石,折射出蜀地生活的多姿多彩。東漢百戲畫像石出土于敘州區弓字山崖墓,畫面上層有一人單膝跪地擊鼓,一人表演下腰式口含串珠,最右端有一只猴子掛在帷幔一角;畫面下層有5人,左邊有3人,其中一人身體后傾、拋接飛劍,一人倒立,似在表演疊盤,還有一人用手拋接跳丸;右邊一人手持圓環,一人雙手合攏,彎腰往圓環沖去,在表演“沖狹”。畫面栩栩如生,富有藝術感染力。
東漢斑竹林畫像石棺為宜賓市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棺蓋和棺身四面均刻有畫像。棺蓋為仿兩面坡屋頂樣式,瓦脊瓦當清晰可見,瓦脊脊頭雕刻“品”字形瓦當,垂脊兩側刻有鳳鳥圖案。棺身頭檔雕刻一對子母雙闕,代表升仙之門。足檔雕刻伏羲女蝸像,人首蛇身,伏羲在左,左手托日,女蝸在右,右手托月,側身相對,蛇尾交纏,代表著祈盼子孫興旺、繁衍不息的美好愿景。棺身右側左下方的車馬圖描繪了墓主人駕車登臨仙境受到迎接的升仙過程。車馬圖之上為仙人戲雀圖,一位仙人正表演拋丸、逗弄神鳥朱雀,朱雀身后一鳳鳥正追逐一幼獸;其旁為狩獵圖;下方為猿戲圖,兩人在戲弄一只猿猴。猿戲圖左邊和上方雕刻迎謁圖和秘戲圖。棺身左側雕刻角抵戲、六博、方士祈藥、仙人啟門等圖案,其間還穿插西王母神仙體系中的蟾蜍、金烏等祥瑞圖像。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保存完整度最高、雕刻內容和題材最豐富的漢代畫像石棺之一,展示了漢人現實生活與仙境世界的生動畫卷。
西南半壁 物華天寶
宜賓作為因江而興的城市,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隋初開通宜賓連接云貴的石門道,后不斷增修,遠可達印緬,是巴蜀地區南向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唐代在僰道城設戎州都督府,先后管領64個羈縻州,故宜賓有“西南半壁”之稱。如今,在宜賓老城區地標建筑大觀樓上還可以看到清代政治家顧汝修題寫的“西南半壁”匾額,由此可見宜賓歷史上重要的戰略地位。
唐天授武瞾異體字戎州碑見證了宜賓的盛世光景,是研究宜賓地理區劃管理和行政體制沿革的珍貴資料。碑為青石,刻有行書:“維天授三年太歲壬辰一月丁卯三月十二日戎州……”其中“天”“授”“年”和第一個“月”字為武瞾異體字,即女皇武則天創制的漢字。“天授”為武則天第五個年號,“天授三年”為公元692年。
北宋時期,戎州改名敘州,僰道縣改稱宜賓。宜賓因水陸之便,成為西南地區的商貿重鎮。茶馬互市的興盛,促進了民族融合、社會安定,時人生活富足,充滿風雅情韻。
宋代陶院落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院落為一進四合院,四周有圍墻,整體造型呈方形,底部中間有一圓形空缺。院內置陶灶、陶鍋、陶磨、陶狗、陶雞、陶鴨、陶鵝等,應為養殖禽畜專用院落,展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宋代枕蓮玉臥童出土于宜賓市南溪區九龍村宋墓。此器由和田青玉琢成,童子呈臥狀,大頭圓面,頭頂留桃形毛發,眼呈橄欖形,八字眉,蔥管小鼻,櫻桃小口,面相豐腴,略帶微笑。童子手持蓮花,下部有一穿孔,以便系繩墜掛。整體造型優雅,風格活潑,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宋代川南墓葬多為石室墓,常仿照生前住宅樣式營造,其石刻題材豐富,雕工精細,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和精神追求。捧奩侍女石刻出土于宜賓市興文縣共樂鎮一座宋代石室墓中。侍女頭綰雙髻,內著抹胸,下著長褲,外穿褙子,右手托住奩盒底部,左手掩于袖內,恭身站立。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中國傳統“四神”,常出現在墓葬中,起到鎮守墓室、壓勝驅邪的作用。南宋青龍石刻為國家一級文物。龍呈奔騰狀,頭頂有角,大眼,卷鼻,下唇有須,曲頸,面部雕刻精致,神采飛揚。龍身略微上拱,遍布龍鱗,尾部呈魚尾狀,四肢及爪強健有力。
商貿繁榮 文化璀璨
元代,敘州改為敘州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設置了土官土司政權,實行土司管理。明代在宜賓置敘州府,以磚石擴建三江口舊敘州城。明成化連體雙龍鈕四開光銅鐘印證了土司制度在敘州的發展。此鐘為喇叭口,頂部為龍頭橋形鈕,肩部為蓮瓣紋,內鑄捐者姓氏,扇面間鑄四大天王,其上刻有“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中順大夫馬湖府子孫世襲土官知府安洪”等文字。
清代宜賓流傳著一句諺語——“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這里商賈云集,舟楫成林,棧房連綿,百貨駢闐,外地商幫、移民在此修建了眾多會館。滇南館位于宜賓走馬街,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館內有樓臺亭榭,斗拱飛檐,建筑精巧,宏大華麗,有“西南第一會館”之稱。清光緒“滇南館”青花海水云龍紋瓷香爐為光緒甲午年(公元1894年)燒制,適逢中日甲午戰爭,反映了宜賓商貿業在外敵欺壓中國時仍繁榮發展。
抗戰時期,宜賓因有三省通衢之便、三江天險之勢,成為民族企業內遷目的地和“四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1940年秋,同濟大學應邀遷往宜賓李莊。隨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等文化科研機構也遷徙至此,直到抗戰勝利后才陸續遷回原處。“同濟大學附職校感贈羅南陔”木匾刻于1945年,題文共計384字,內容包括同濟大學內遷李莊并附設職校及新建校舍的情況,提及李莊士紳羅南陔對內遷事業的鼎力支持,佐證了李莊作為抗戰文化中心的貢獻。
參觀完宜賓歷史文化陳列,觀眾還可以通過專題陳列進一步感受宜賓獨具特色的文化韻味。“四季鄉愁——宜賓民俗專題陳列”展示了宜賓一年四季的民俗活動和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展品有農耕用具、制茶工具、川劇服飾、婚嫁禮俗用品、民族手工藝品等。“酒都酒風——宜賓酒文化專題陳列”講述了宜賓4000多年的釀酒史和今日宜賓酒業的輝煌。“墨韻三江——宜賓市博物院館藏精品書畫展”呈現了清代至民國時期精品書畫37件,包括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等名家作品。
近年來,宜賓市博物院大力發展文創產業,依托館藏資源開發了豐富的文創產品,涵蓋瓷器、服飾、文具、日用品等類別。宜賓市博物院文創產品多次亮相國內外展會、比賽,屢屢獲獎,擴大了宜賓文化的影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