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銘和外教巴格在賽場。巴格/供圖
在綜合格斗的世界,女中醫石銘是一個特立獨行的闖入者。
半年前,面對比自己身高高出十多厘米的全職MMA(綜合格斗)選手馮蕭燦,身高1米58、500度近視的石銘用一記高掃踢KO對手,奪得UFC(終極格斗冠軍賽)格斗之夜澳門站精英之路女子草量級冠軍,拿下UFC正式合同。但獲勝的她沒有表露一絲興奮,而是含淚脫口而出:“我很擔心我的對手,希望她沒事。”這一幕在八角籠中罕見,卻也成了她“格斗醫生”最鮮明的標志。
在世界頂級賽場上演“黑馬”逆襲,附加職業反差感、軟萌的外表,石銘迅速成為刷屏國內外社交媒體的話題人物。但17勝5負1KO的戰績說明,她的獲勝并非偶然,甚至不囿于賽場,而是一次次與刻板印象漫長角力的結果。
為了擊穿更高的職業天花板,借著清明節假期,石銘專程從昆明奔赴北京,與亞洲首位UFC世界冠軍張偉麗一同訓練。“靈活、謙遜、專注”,石銘在偶像身上看到一個頂級運動員的面貌,尤其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張偉麗的專注。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那么多人圍觀她訓練,她卻能屏蔽干擾,全情投入”。
“突如其來的關注”一度讓石銘手足無措。在澳門奪冠后,她手機里涌入400多條未讀信息,她嘗試回復,但信息像爆米花一樣越涌越多;回醫院坐診,她的號常常“秒光”,有患者不為看病,只是來找她聊天;收到60多個采訪邀請,她在鏡頭前幾近失聲……
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因此,面對近在咫尺的張偉麗,石銘把問題藏在心里,只是在旁靜靜圍觀,默默跟練。外教巴格一眼看穿,“她太害羞了”,在他看來,石銘在賽場內外其實沒有反差,之所以她在比賽中更加自由、自信,“因為生活里,她害怕有人跟她說話,但在八角籠里,她只需要用拳頭說話”。
石銘出生于黑龍江,成長于云南昆明,13歲時,她開始習武,嘗試過跆拳道、散打、拳擊等項目,但從專業運動員選拔角度,她并不具備先天身體條件和優異的運動能力。“我大學體測800米跑成績都墊底。”她笑稱自己力量、體能、速度、平衡都是短板,“從來不被看好”。但擁有超過30年摔跤和纏斗經驗的巴格,卻看到了這個戴眼鏡的小個子女生“可塑”的一面。
2017年,為了增強綜合格斗中的地面技術,石銘到昆明紅星摔跤俱樂部追隨巴格學習擒鎖式摔跤。“很多愛好者來這里玩一玩,做兩下就開始玩手機,但石銘總是認真執行我的訓練指令。”巴格發現,石銘喜歡去訓練館里上大課,和不同風格、技術的選手對練,每次交手后,她都會將心得和策略記在筆記本上,“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謙遜和認真”。
相處期間,巴格了解到,石銘成長過程中,曾有教練對她直言:“你反正成不了氣候,不如故意輸給對手,給人家造勢。”這種因刻板印象導致的“輕視”長期存在于她的搏擊生涯中,但在巴格看來,石銘可以讓“四兩撥千斤”成為現實,“上場前,我們的角色常被定義為‘炮灰’,但結果往往是我們獲勝”。
“她比普通選手更懂得怎么把人打疼。”為了彌補石銘在體能等方面的短板,巴格在教學時十分注重用“巧勁兒”,他指著鼻子說:“比如打這兒,可能出現很血腥的場面,但傷害未必很大。”他把拳頭移到顴骨下方,“打這兒不會有明顯傷痕,但可能會讓你瞬間腦袋發蒙,失去行動力”,他從不主張訓練時全力擊打對手頭部,“我希望選手們能避免傷病,且打得更聰明”。
看似溫和的訓練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20年,石銘得到和國內頂尖選手對戰的機會,巴格因特殊原因未能到場指導,“對手都有團隊,我就一個人,連遞水都是臨時找在場的工作人員幫忙”。但獨自上場的石銘4場全勝,“教練在賽前已經預判對手會做什么,我只需要認真執行戰術”。這次經歷后,石銘開始意識到,自己也有被看好的可能。
甚至KO馮蕭燦的那記掃踢也非“神來之筆”。“我的臂展只有1米53,比一般選手更短,所以教練一開始就要求我把腿練好。”在石銘看來,“綜合格斗是所有格斗中最考驗腦力的,光摔跤就有100多種技巧,它拼的不是蠻力,而是智慧”。
在巴格的幫助下,石銘總能在比賽中完成有效擊打,但作為醫生,她也比常人更清楚每一記重擊可能造成的傷害。“學醫教會我的不是怎么出拳,而是怎么收拳。”
“她總想‘安全獲勝’。”巴格坦言,石銘常在比賽中展現出醫生的惻隱之心,他記得在UFC賽場上,石銘面對韓國選手徐藝譚和中國選手董華香時,都出現了“收手”的情況,尤其在面對徐藝譚時,第一輪對手倒地,她沒補拳,這個決定險些讓她輸掉比賽。
因此,在和馮蕭燦比賽前,石銘不斷給自己“洗腦”,“我要果斷一點”。結果,在高掃對手后,石銘執行戰術完成補拳,馮蕭燦卻倒地近10分鐘沒有反應,站在一旁的石銘像個做錯事的孩子,緊緊攥著手,“我被自己的腿的力量嚇到了,她很年輕,潛力也很大,我很擔心她,怕傷到頸椎”。巴格翻出她獲勝時的視頻,“你看,她馬上就快哭出來了”。
這是一個“非典型”的奪冠時刻。但在巴格眼中,即便石銘出現因顧慮過多而失去勝利的情況,他也能夠理解,“我不想改變她,我們一直走到現在,創造那么多奇跡,就因為我們在這項運動中感到快樂,我不愿為了贏下比賽,讓她做違背心意的事情,相對年齡、雙重身份等現實困難,這才會讓她真正放棄”。
面臨職業與愛好的拉鋸、仁心與競技精神的沖突,石銘成為一個用醫生思維計算傷害值,卻為最原始的競技快感堅持在賽場上打拼的矛盾體。但正是這個集合了矛盾和反差“不被看好”的女性,卻展現了一個普通人如何在層層偏見中開辟自己道路的范本。
當被問及是否會為了職業發展放棄醫生工作時,她給出了一個典型的“石銘式”回答:“我想再爭取更多場比賽試試看,畢竟醫生可以干到60歲,但打比賽可能就這幾年。”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對自身的清醒認知,以及在這種認知下依然選擇前行的勇氣。
關注漸漸退潮。但石銘早已為下一次比賽做好準備,“希望能盡快再次站上賽場”,她渴望的,是八角籠中純粹的戰斗時刻。
本報昆明4月7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