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冬小麥自南向北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專家預測分析,2025年全國小麥主要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和黃淮南部麥區大流行風險高,條銹病在西南、江漢、江淮和西北麥區東部中等發生,蚜蟲在大部麥區偏重發生。小麥中后期“一噴三防”技術能防病蟲、防干熱風、防早衰,增粒重,對保障小麥穩產豐收具有重要作用。為有力有效做好小麥“一噴三防”工作,特制定技術指導意見。
一、防控策略
堅持“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防控策略,根據各小麥產區中后期病蟲發生情況,因地制宜科學確定防控對象、用藥種類和配方,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大面積防控作業,有效控制小麥中后期病蟲危害。
二、防控技術
(一)黃淮及華北麥區。以條銹病、赤霉病、蚜蟲等病蟲為重點,兼顧白粉病。可選用丙硫菌唑、氟環唑、戊唑醇、環丙唑醇、烯唑醇、氟唑菌酰羥胺、丙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殺菌劑進行防控。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蟲胺、噻蟲嗪、噻蟲胺、氟啶蟲酰胺·聯苯菊酯等殺蟲劑防控小麥蚜蟲。選用蕓苔素內酯、噻苯隆、氨基寡糖素、免疫激活蛋白、赤·吲乙·蕓苔、二氫卟吩鐵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免疫誘抗劑,增強小麥抗逆性。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一般在收獲前15天停止使用農藥。
(二)長江中下游麥區。以赤霉病、蚜蟲為主,兼顧銹病、白粉病等病蟲。重點選用對赤霉病毒素控制較強的高效藥劑,如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葉菌唑、丙唑·戊唑醇等化學藥劑,或與井岡·枯芽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藥劑桶混使用;用足藥量,施藥后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如遇持續陰雨,第一次防治結束后,需隔5—7天再次防治,控制流行趨勢。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蟲胺、噻蟲嗪、噻蟲胺、氟啶蟲酰胺·聯苯菊酯等殺蟲劑防控蚜蟲。選用氨基寡糖素、二氫卟吩鐵、蕓苔素內酯、噻苯隆、免疫激活蛋白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免疫誘抗劑增強小麥抗逆性,促進籽粒灌漿。
(三)西北麥區。以條銹病、白粉病、麥蚜為主,防治藥劑可選用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丙環唑等。陜西關中、漢江流域及甘肅隴南部分麥區兼顧赤霉病,可選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丙唑·戊唑醇、戊唑醇等化學藥劑,也可選用井岡·枯芽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藥劑。使用戊唑醇防控赤霉病時需用足藥量,防止毒素積累;施藥后6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防。對田間穗蚜,選用噻蟲嗪、啶蟲脒、氟啶蟲酰胺·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殺蟲劑噴霧防治。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選用蕓苔素內酯、赤·吲乙·蕓苔、免疫激活蛋白等增強小麥抗逆性,促進籽粒灌漿。
(四)西南麥區。以條銹病、赤霉病為主,兼顧白粉病、蚜蟲等病蟲。選用丙硫菌唑·戊唑醇、丙唑·戊唑醇、葉菌唑、氟環唑、吡唑醚菌酯等殺菌劑防控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選用氟啶蟲酰胺·聯苯菊酯、呋蟲胺、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防治蚜蟲。噴藥5—7天后檢查防治效果,如還有較多麥蚜,應再防治一次。添加氨基寡糖素、蕓苔素內酯、免疫激活蛋白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免疫誘抗劑增強小麥抗逆性,促進籽粒灌漿。
三、安全高效施藥
根據小麥生長情況、病蟲情和氣象條件,選用對路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藥,明確“一噴三防”時間節點、噴防作業關鍵時期、噴防物資配制要求和噴施機械作業參數,規范噴防作業行為。要嚴格按照標簽標注的注意事項進行桶混使用,如需同時加入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要提前進行桶混試驗,桶混液發生絮凝、分層、沉淀等現象的,建議單獨噴施。
合理選用施藥器械。選用植保無人飛機等航空植保器械噴灑作業時,需由持證人員操作,環境風速應小于3級,畝噴液量1.5—3升,并在藥液中添加茶·黃液、植物油類、有機硅類或高分子聚合物類等適宜飛防的沉降劑、抗蒸發劑或耐雨水沖刷助劑。選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作業時,要提前調整好機具行走速度和噴霧壓力,畝噴液量控制在10—15升。保障小麥“一噴三防”防控效果。
來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