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后,迅速兌現其競選承諾,掀起新一輪“對等關稅”風暴。從鋼鐵、鋁制品到電動汽車、半導體,美國對外加征關稅的范圍不斷擴大,甚至盟友也未能幸免。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稱“這是一場經濟革命,我們一定會贏”,但現實遠比特朗普想象的復雜。這場關稅大戰,特朗普究竟能打多久?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甫一落地,美國社會便如滾油入水般沸騰。從華盛頓到各州街頭此起彼伏的抗議聲浪,到超市貨架前焦慮搶購的民眾身影,再到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關于家庭年損數千美元的預測,這場以"經濟革命"為名的關稅戰,正在撕裂美國社會的經濟神經。當政治豪賭遭遇經濟鐵律,這場戰役的持續時間,或許比白宮預期的要短暫得多。
美國消費者已用囤貨行為作出最真實的選擇。從牙膏到汽車零部件,從大豆到半導體,全品類商品價格的預期上漲,正在觸發民眾最原始的經濟避險本能。耶魯大學的數據顯示,高收入家庭年損5400美元尚能承受,但對于掙扎在通脹中的中低收入群體而言,關稅引發的物價飛漲無異于生存危機。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理論建立在雙重誤判之上。其所謂"公平貿易"的執念,既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產業保護的合理性,更誤讀了全球價值鏈的深度交融。要求越南對等開放農產品市場,無異于強迫蹣跚學步的孩童與奧運選手同場競技;對中國電動車征收100%關稅時,卻選擇性無視美國車企對中國稀土與電池材料的深度依賴。這種片面追求形式對等的政策,實質是對全球經濟治理基本準則的背離。
民意基礎的裂痕正在加速擴大。雖然鐵桿支持者仍愿為"美國優先"買單,但普通民眾的經濟耐受度變得緊。超市空置的貨架與加油站飆升的油價,遠比政治口號更具說服力。當示威者舉著"關稅扼殺就業"的標語包圍白宮,當農場主看著滯銷的糧食陷入絕望,特朗普精心打造的"經濟民族主義"敘事正面臨現實解構。即便在共和黨內部,農業州議員與工商界領袖的反對聲浪也在持續升溫。
朗普強推關稅,背后有其政治算計。他的基本盤中有大量藍領工人和經濟民族主義者,這些人愿意為“美國優先”付出短期代價。但民意如流水,若通脹持續高企、失業率上升,支持者的耐心終會耗盡。
特朗普若一意孤行,可能面臨兩種結局,短期而言,若經濟數據惡化、中期選舉壓力增大,他可能被迫調整關稅政策,或通過豁免方式緩解矛盾,所以短期內,他或許能憑借強硬姿態贏得部分民眾支持。
長期而言,若堅持“全面對等”,美國將陷入與多國的貿易拉鋸戰,經濟代價不斷累積,關鍵是違背經濟規律的政策注定難以持續,最終拖累其政治前途。
關稅戰的持續時長,本質是政治意志與經濟規律的博弈。從短期看,中期選舉壓力可能迫使白宮維持強硬姿態;但從中期觀察,企業庫存耗盡、通脹二次飆升、盟友反制升級等壓力將形成倒逼機制。當各種數據變得糟糕是,終將轉化為選票箱里的懲罰性選擇。
全球供應鏈的"去美國化"遷移更在壓縮政策窗口期,世界各國的產業鏈在關稅戰陰影下加速重構。當美國試圖用關稅筑墻時,世界正在建造繞墻而行的新通道。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困局,注定難以持久,畢竟全球貿易總額的60%已由中間品貿易構成,任何國家都難以在割裂的體系中獨善其身。
在這場關稅豪賭中,特朗普或許高估了政治動員的魔力,低估了經濟規律的韌性。當超市貨架漸空而工廠回流未至,當通脹壓力未減而反制措施頻發,美國民眾的忍耐底線終將沖破政治修辭的迷霧。歷史的經驗反復證明:任何違背經濟規律的政策狂歡,其謝幕時刻往往比登場時更為倉促。關稅大戰的時鐘正在嘀嗒作響,留給白宮調整策略的時間,或許遠比他們想象中更為緊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