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桃 實習生盧俊
“來,先喝口姜茶暖暖身。”今年春運期間,身披紅色馬甲的青年黃清在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東南環線客運站忙個不停。
為了讓旅客出行更舒心便利,西部計劃志愿者黃清始終堅守在春運一線,從協助安檢到進出站引導,從幫助兒童乘車到保障殘疾人士無障礙出行......一場春運“暖冬行動”正在接力展開。
“鄉音”暖旅途
站臺內,在外務工的返鄉人員手提肩扛,三步并作兩步往出站口趕去。
“老鄉,箱子沉得厲害吧,我來幫你!”說罷,青年志愿者余杰伸手欲接過一位大媽手中的行李,被對方果斷回絕。臨走,飄出一句“啷個是你老鄉?”
貴州鄉音各異,語調萬千。自2023年參加西部計劃奔赴貴州畢節以來,來自江西上饒的余杰一心想學好當地方言,“平日里就‘見縫插針’,逮著機會就跟本地人聊天。如今話雖說得擰巴,但也聽懂了不少。”
余杰(右一)幫旅客提行李。受訪者供圖
面對質疑,余杰只得拉上當地志愿者做“翻譯官”,讓聽“音”辨人的老鄉們卸下防備。
“暖冬”志愿行動期間,余杰推著大箱小袋的行李往外送,又拎著大包小裹的物品朝里趕,“特別是發車那陣子,忙得腳不沾地!”中途,還不忘給上下車的旅客遞上一杯溫熱的紅糖姜茶。
與余杰一樣奔走于通道站臺之間的,還有10余名來自貴州省內外的西部計劃志愿者。
他們穿梭在步履匆匆的人群中,或講著土語鄉話,或操著南音北調,為旅客提供購(退)票指導、車次信息咨詢、候車引導、換乘指引、指路咨詢等志愿服務,用真誠與熱情驅散冬日的寒意,讓春運路上的每個腳步都更加從容。
十年育“金果”
同樣在烏蒙腹地,六盤水青林鄉的致富新畫卷正悄然繪制......
“栽玉米、種土豆都吃不飽,改種獼猴桃能當飯吃?”六盤水市鐘山區青林鄉山高路遠,世代耕種莊稼。面對安文忠的提議,鄉親們感到既陌生又缺乏信心。
2015年,安文忠一畢業就加入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決心把論文“寫”在貴州的田野大地上。
經過三個月實地考察,他提出種植獼猴桃的致富方案,但遭到鄉親們的質疑和反對,“脫貧致富,關鍵在于轉變觀念。”
安文忠(左二)和農戶在查看獼猴桃掛果狀況。受訪者供圖
為此,他把一天掰成兩天用,利用休息時間走村串戶,時常組織村民參觀獼猴桃種植基地,開展集中培訓。
培訓期間,安文忠又給鄉親們算了筆賬,“一畝獼猴桃產果650斤,按市場價算,一畝每年至少5000元,劃算還不說,進入盛產期產量還要再翻番!”
青林鄉灰依村村民王正朝終于打消顧慮,成為村里第一批吃上“黃金果”的獼猴桃種植戶。僅去年,王正朝種植的40畝獼猴桃全部售罄,掙了30多萬元。
看到王正朝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到田間地頭找安文忠取經。
在西部計劃志愿服務的三年時間里,安文忠和鄉扶貧干部職工累計指導40多家農戶及合作社種植獼猴桃,總面積超1000畝。經多年管護,每畝產量收入可達1萬余元。
安文忠(左二)在指導農戶疏獼猴桃花蕾。受訪者供圖
2018年,服務期滿的安文忠決定回到家鄉畢節,繼續推廣獼猴桃種植,“要把技術帶回大山,讓家鄉也長出‘致富果’!”
截至目前,安文忠在畢節市赫章縣和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20個鄉鎮26個村推廣種植獼猴桃200余畝,進入豐產期后每畝可產生10000余元經濟效益。
一串串數字,見證著西部計劃志愿者以實際行動踐行“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的使命與擔當。
自西部計劃在貴州實施22年以來,累計有來自省內外11.8萬名志愿者在貴州基層一線接續奮斗,服務領域涵蓋鄉村教育、鄉村建設、健康鄉村、基層青年工作、鄉村社會治理等崗位,覆蓋全省88個縣(市、區、特區)1510個鄉鎮。
如今,西部計劃志愿者的足跡還在這片熱土上遍地開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