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璇梨花。4月7日,南都記者從韶關市丹霞山管委會獲悉,中山大學分類學團隊在丹霞山發現昭璇梨新物種。
4月7日,南都記者從韶關市丹霞山管委會獲悉,中山大學分類學團隊在丹霞山發現蘋果族(蘋果亞科)梨屬植物新種,這也是丹霞山擬建國家公園區域累計發現的第51個新物種——昭璇梨。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廖文波、凡強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彬彬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PhytoKeys》合作發表了此項研究成果。
凡強教授介紹,相較于常見的豆梨,昭璇梨為灌木而非喬木,有更小的倒卵形葉子和更短的葉柄,長有密集的枝刺,能更好的適應丹霞地貌陡坡干旱的生境。目前,昭璇梨僅在廣東丹霞山有記錄。昭璇梨曾經被認為是豆梨的一種生態型,長期以來被錯誤的鑒定為豆梨。為了確認昭璇梨的分類地位,團隊采集了丹霞山內3個昭璇梨居群與4個豆梨居群共10個個體,進行了基因組重測序,使用了系統發育基因組學與群體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證明了昭璇梨是獨立于豆梨的一個全新物種。
將新物種命名為“昭璇梨”,背后有一段故事,旨在紀念著名地理學家、丹霞地貌研究學者、中山大學杰出校友、華南師范大學地理學系曾昭璇教授(1921-2007)。他曾作為助手與吳尚時一道赴丹霞山開展調查研究,系統論述了粵北紅色巖系的地質和地貌,并首次科學分析了丹霞地貌的成因。20世紀70年代,曾昭璇首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學術語使用,在國內外影響深遠。
自2018年起,中山大學分類學團隊認為早期開展丹霞地貌研究的學者特別令人欽佩,以與丹霞地貌演變極為相關的新物種來命名、紀念諸位先賢是非常合適的。因此,將陸續發表植物新種分別命名為彭華柿、黃進報春苣苔、景蘭景天、國達鐵角蕨、昭璇梨以紀念諸位丹霞地貌研究前輩。新種的發現有偶然性,但大家仍然希望在丹霞山能再次發現下一個植物新種,以紀念地質學家吳尚時先生。
#生態興 文明興
采寫:南都記者 高永佳
韶關市丹霞山管委會供圖
碼上閱讀 點擊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